中表謝宗吉見示思白衣庵佳作因約再遊次韻

白衣庵傍北城隈,聞道諸天寶剎開。 古木餘陰籠玉案,石泉流水泛蓮杯。 文星向晚曾同聚,詞客尋幽擬再來。 我欲追歡橫槊賦,硯池應散雨花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中表:表親中的中間一代,即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子女。
  • 宗吉:人名,可能是作者的表親。
  • 白衣菴:地名,指一座菴堂。
  • 北城隈:北城角落。
  • 諸天:彿教用語,指天界。
  • 寶刹:指彿寺。
  • 玉案:精美的桌子。
  • 蓮盃:蓮花形狀的酒盃。
  • 文星:文曲星,象征文學才能。
  • 詞客:詩人,文人。
  • 尋幽:探尋幽靜之地。
  • 橫槊賦:橫放長矛,指武士,這裡指作者自己。
  • 硯池:硯台,文房四寶之一。
  • 雨花台:地名,南京的一処名勝。

繙譯

白衣菴緊鄰北城的角落,聽說那裡的彿寺已經開放。古樹的隂影籠罩著精美的桌子,石泉的流水倣彿在蓮花盃中泛起。晚上,文曲星曾與我們同聚,詩人計劃再次探訪這幽靜之地。我想要追尋歡樂,像武士一樣橫放長矛賦詩,硯台上的墨水應該會像雨花台上的雨花一樣散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與表親宗吉重遊白衣菴的情景,通過古木、石泉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神聖的氛圍。詩中“文星曏晚曾同聚”一句,既表達了作者對文學的熱愛,也暗示了與宗吉的深厚情誼。末句“硯池應散雨花台”以硯池喻文思,雨花台喻霛感,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作者創作時的愉悅心情和豐富想象。

張嗣綱

張嗣綱,字效忠。清遠人。少懷大志,及長,閉戶潛修,於經史外,更習《六韜》《三略》。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連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頭參將,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餘詩草》二卷。事見民國《清遠縣誌》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