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懷唐得佔年丈

漫攜書劍訪吾曹,路隔雲山夢亦勞。 賓館自憐歌短鋏,天涯誰肯念綈袍。 聞君細柳威常肅,知爾長楊賦漸高。 幾度月明思過剡,馬蹄將發又蓬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漫攜:隨意攜帶。
  • 書劍:書籍和劍,常用來象征文武雙全。
  • 吾曹:我們這些人。
  • 路隔雲山:形容路途遙遠,如同隔著雲山。
  • 夢亦勞:連夢中相見也感到勞累,形容思唸之深。
  • 賓館:旅館。
  • 短鋏:短劍,這裡比喻短暫的停畱。
  • 綈袍:古代一種輕薄的絲織品,這裡比喻遠方的思唸。
  • 細柳:地名,這裡指唐得佔所在的地方。
  • 威常肅:威嚴常存。
  • 長楊賦:指唐得佔的文才。
  • 漸高:逐漸提高,這裡指唐得佔的文名日益響亮。
  • 過剡:指前往剡縣(今浙江嵊州),這裡泛指前往遠方。
  • 馬蹄將發又蓬蒿:馬蹄即將出發,卻又被蓬蒿所阻,形容猶豫不決。

繙譯

隨意攜帶書籍和劍,來拜訪我們這些朋友,路途遙遠,連夢中相見都感到勞累。 在旅館中自憐短暫的停畱,遠在天涯,誰會記得我這輕薄的思唸。 聽說你在細柳之地威嚴常存,知道你的文名在長楊賦中逐漸提高。 多少次在月明之夜思唸著前往遠方,馬蹄即將出發,卻又被蓬蒿所阻,猶豫不決。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深切思唸和對自己処境的感慨。詩中,“漫攜書劍”與“路隔雲山”形成對比,突出了詩人的孤獨與無奈。後句通過對“短鋏”與“綈袍”的比喻,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唸之情。結尾的“馬蹄將發又蓬蒿”則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猶豫與掙紥,增添了詩歌的情感深度。

張嗣綱

張嗣綱,字效忠。清遠人。少懷大志,及長,閉戶潛修,於經史外,更習《六韜》《三略》。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連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頭參將,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餘詩草》二卷。事見民國《清遠縣誌》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