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七夕雨中韓寅仲明府緒仲太史同新安孫子真攜兩姬過集

· 張萱
霢霂連宵黯不開,何當巧夕更聞雷。 秋新已覺晴常少,人老誰能巧得來。 舞態歌聲空見妒,雲情雨意莫相猜。 明年此夕知同否,醉不厭厭莫擬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甲子:中國傳統紀年法,六十年一個週期,這裏指某一年的七夕。
  • 七夕:中國傳統節日,農曆七月初七,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
  • 霢霂(mài mù):細雨綿綿的樣子。
  • 巧夕:即七夕,因傳說中織女巧手,故稱。
  • 秋新:初秋。
  • 人老:指詩人自己年老。
  • 雲情雨意:比喻男女之間的情感。
  • 明年此夕:指明年的七夕。
  • 醉不厭厭:形容醉得非常滿足。

翻譯

細雨連綿整夜,天空陰沉不開,爲何在這七夕之夜還要聽到雷聲。 初秋時節已感覺到晴天稀少,人老了又怎能再展現巧妙的技藝。 舞姿歌聲只會引來嫉妒,男女間的情感無需多猜。 不知明年的七夕我們是否還能相聚,醉得心滿意足,不願離去。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七夕之夜的景象,通過細雨、雷聲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陰鬱而又不失浪漫的氛圍。詩中「秋新已覺晴常少,人老誰能巧得來」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後兩句則通過「舞態歌聲」與「雲情雨意」的對比,展現了人生中美好與遺憾並存的複雜情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易逝、美好難留的深刻感悟。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