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宜章寄武昌彭養忠

原知原憲道非窮,久在隆中識臥龍。 燈向壁穿勞五夜,編從韋絕富三冬。 停雲靉靉傾蟠谷,官柳依依夾岸容。 回首西山共論劍,鳳台何日慰重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寄居。
  • 宜章:地名,今屬湖南省。
  • 武昌:地名,今屬湖北省武漢市。
  • 彭養忠: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
  • 原憲:古代賢人,此処指原憲的道德品質。
  • 隆中:地名,諸葛亮隱居之地,此処比喻隱居之地。
  • 臥龍:諸葛亮的別稱,此処比喻隱居的賢人。
  • 五夜:即五更,指深夜。
  • 韋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書籍,此処指書籍。
  • 三鼕:三個鼕季,即三年,此処指長時間。
  • 停雲:凝聚不散的雲。
  • 靉靉(ài ài):雲盛貌。
  • 蟠穀:深穀。
  • 官柳:官府種植的柳樹。
  • 依依:輕柔的樣子。
  • 夾岸:水流的兩岸。
  • :容貌,此処指柳樹的姿態。
  • 西山:地名,此処可能指武昌的西山。
  • 論劍:討論劍術或武藝,此処指討論學問或政治。
  • 鳳台:地名,此処可能指武昌的鳳台。
  • 重逢:再次相見。

繙譯

我知道原憲的道德竝不因貧窮而改變,長久以來在隱居之地認識了像臥龍一樣的賢人。燈光透過牆壁,我在深夜裡苦讀,書籍豐富,如同經歷了三個鼕季的積累。雲朵凝聚不散,覆蓋了深穀,官府種植的柳樹輕柔地夾岸生長,姿態優美。廻首與西山的朋友們共同討論學問或政治,鳳台何時能再次相見,以慰相思之情。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友人的思唸。詩中通過原憲、臥龍等典故,展現了作者對高尚道德和隱居賢人的敬仰。同時,通過描繪深夜苦讀和自然景色,傳達了作者對學問的追求和對友人的深情。整首詩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文學造詣。

張子翼

張子翼,字汝臨,號事軒。瓊山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亞魁。授武昌縣教諭,升廣西陸川知縣。在任五年,祀名宦。歸田後閉門課子,與海瑞、王弘誨詩簡往來,傳爲韻事。有《事軒摘稿》。《海南叢書》第五冊有傳。張子翼詩,以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海口海南書局印行之《海南叢書》第五冊《張事軒摘稿》爲底本,校以明陳是集《溟南詩選》所錄張子翼詩。 ► 1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