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嶽石樑先生督學閩中
我從垢面敝衣人,擬與顯者永相絕。
何期顯者臭如蘭,垢面敝衣亦心結。
所以東昌郡嶽侯,好我示我七閱月。
問侯何故識我乎,我師普老侯所說。
侯今旌節指武彝,九曲仙人傳祕訣。
我無一法可傳侯,但紀因緣與時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垢麪敝衣:形容人的外表肮髒破舊,這裡指作者自己。
- 顯者:顯赫的人物,有權勢的人。
- 臭如蘭:比喻顯者品德高尚,如同蘭花般芬芳。
- 心結:內心深処的聯系或情感。
- 東昌郡:地名,今屬山東省聊城市。
- 嶽侯:對嶽石梁的尊稱,侯是古代對有地位的人的尊稱。
- 七閲月:七個月。
- 普老:可能是指某位老師或長者。
- 旌節:古代使者所持的節杖,象征權威。
- 武彝:即武夷山,位於福建省。
- 九曲:武夷山的一個著名景點,以谿流曲折著稱。
- 仙人:傳說中的神仙。
- 秘訣:重要的、不爲人知的秘密方法或知識。
- 因緣:彿教術語,指事物生起或壞滅的直接原因及促成這種結果的條件。
- 時節:特定的時間。
繙譯
我本是一個外表肮髒、衣衫襤褸的人,打算與那些顯赫的人物永遠斷絕關系。 誰知這些顯赫的人物卻像蘭花一樣芬芳,即使我外表不堪,他們也與我心霛相通。 東昌郡的嶽侯,對我表示好感,已經七個月了。 我問侯爲何認識我,他說是因爲我的老師普老告訴他的。 現在嶽侯手持節杖前往武夷山,那裡有仙人傳授的秘密方法。 我沒有什麽方法可以傳授給侯,衹能記錄下這段因緣和特定的時間。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嶽石梁的敬重和感激之情。詩中,作者自謙爲“垢麪敝衣人”,卻意外地得到了嶽侯的賞識和友情,這種情感的交流超越了外表和地位的界限。詩的後半部分,作者表達了對嶽侯前往武夷山的祝福,同時也表明自己雖無秘訣可傳,但願意記錄下這段難得的因緣和時刻。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與嶽侯之間深厚的情誼。
何南鳳
何南鳳,字道見。興寧人。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舉人。性最穎異,十五食餼,即落髮逃禪,父心吾明經苦留之,乃還俗,領舉人。會試燕京,遇黃山普門禪師,談論相契,遂決意出家。遊齊魯吳越山水,訪朱蓼水相國於聊城,訪支寧瑕、周開鴻、任採石諸子於嘉善,禪盟詩社,遍相印證,遠近皈依者甚衆,號牧原和尚。嘗居平遠文殊、龍川石嶺、羅浮祥雲、蕭巖同峯,及閩之汀杭諸剎,晚棲豫章普濟,其徒迎歸興寧。明桂王永曆五年正月,忽作偈別大衆,復還普濟,六月六日,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年六十四。有《訒堂餘稿》。所著詩文語錄,散行於世,康熙間,所刻諸稿多佚,鄒慕山、明經濤,刊其詩文一卷,曰《訒堂餘稿》。近人羅香林《興寧二十五家詩選》有傳。事又見清咸豐《興寧縣誌》卷三。何南鳳詩,以羅香林輯《興寧二十五家詩選》之《訒堂詩選》爲底本。
► 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