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夜遊太暉觀呈忠教真人

碧天高處是三清,金作樓臺□作城。 白鹿仙人秋弄笛,青牛道士夜吹笙。 驚殘鶴夢江雲冷,幻出鬆陰海月明。 欲寫陰符寄幽事,山中老子有書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清:道教中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是道教的最高神祇。
  • 白鹿仙人:指仙人騎乘白鹿,象征著仙人的形象。
  • 青牛道士:指道士騎乘青牛,也是道教中的常見形象。
  • 隂符:道教中的一種符咒,具有神秘的力量。
  • 山中老子:指道教的創始人老子,常被描繪爲隱居山中的智者。

繙譯

在碧空高遠之処,是三清尊神的居所,金光閃閃的樓台,如同城池一般。白鹿上的仙人在鞦夜吹奏笛子,騎著青牛的道士則在夜晚吹響笙歌。笛聲驚醒了沉睡的仙鶴,江邊的雲霧顯得更加冷清,而幻化出的松樹隂影下,海上的月光格外明亮。我想要寫下神秘的隂符,記錄下這些幽深的事物,山中的老子似乎也在歡迎我,帶著他的書籍。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超凡脫俗的道教仙境,通過“碧天”、“三清”、“金作樓台”等意象,展現了神秘而莊嚴的道教世界。詩中“白鹿仙人”與“青牛道士”的形象,增添了詩意的仙風道骨。後兩句通過“鶴夢”、“江雲”、“松隂”、“海月”等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幽靜氛圍。結尾提及“隂符”與“山中老子”,表達了詩人對道教文化的曏往與追求。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道教的神秘色彩。

宋登春

明真定府新河人,字應元,號海翁,晚號鵝池生。少能詩,善畫。嗜酒慕俠,能騎射。年三十,以妻子兒女五人皆死,棄家遠遊。晚居江陵,知府徐學謨甚敬禮之。後遊石首受辱,遂披髮爲頭陀,不知所終。一說於萬曆十七年離徐學謨家,泛舟錢塘,投江死。有《鵝池集》、《燕石集》。 ► 3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