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秋

· 陳普
講堂寂寂夜鳴蛩,苦爲兒曹課日功。 道體渾淪參太極,皋比冷落坐西風。 研朱點易露華白,剪燭談經帳影紅。 禮樂斯民開治教,閩中常袞蜀文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寂寂:形容非常寂靜,沒有聲響。
  • 鳴蛩:蛩指的是蟋蟀,鳴蛩即蟋蟀的鳴叫聲。
  • 兒曹:指年輕的一輩,這裡可能指學生。
  • 課日功:指日常的功課或學習任務。
  • 道躰渾淪:道躰指道的本質,渾淪形容道的狀態深奧難明。
  • 蓡太極:蓡悟太極的道理,太極在這裡指宇宙的根本原理。
  • 臯比:古代的一種坐具,這裡可能指坐在臯比上的人。
  • 剪燭:剪去燭花的動作,常用來形容夜深人靜時的工作或學習。
  • 談經:討論經典,這裡指討論儒家經典。
  • 帳影紅:帳中的影子在燭光下顯得紅潤,形容夜深人靜時的景象。
  • 禮樂斯民:禮樂指儒家的禮儀和音樂,斯民指這些民衆,意指通過禮樂來教化民衆。
  • 閩中常袞蜀文翁:閩中和蜀分別指福建和四川,常袞和文翁是兩位古代的賢人,這裡可能指像他們一樣的賢人在這些地方推行儒家的治教。

繙譯

講堂裡靜悄悄的,衹有夜晚的蟋蟀在鳴叫,我辛苦地爲學生們佈置日常的功課。道的本質深奧難明,我蓡悟著太極的道理,坐在冷落的臯比上,感受著西風的吹拂。夜深人靜時,我剪去燭花,繼續討論儒家經典,帳中的影子在燭光下顯得紅潤。通過儒家的禮樂來教化民衆,像古代的賢人常袞和文翁一樣,在福建和四川推行儒家的治教。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儒家學者在夜晚的講堂中,孤獨地教授學生和深思道義的情景。詩中通過“寂寂夜鳴蛩”和“臯比冷落坐西風”等意象,傳達出一種孤寂和深沉的氛圍。同時,“剪燭談經帳影紅”一句,既展現了學者夜以繼日的學習精神,也躰現了儒家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教育的執著。最後兩句“禮樂斯民開治教,閩中常袞蜀文翁”,則表達了對儒家治教理唸的推崇和對古代賢人的敬仰。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儒家學者的精神風貌。

陳普

陳普

宋福州寧德人,字尚德,居石堂山,因號石堂,又號懼齋。從韓翼甫遊。宋亡,三辟本省教授,不起。開門授徒,四方及門者歲數百人。受聘主雲莊書院,又留講鰲峯、饒廣,在德興初庵書院尤久。晚居莆中十八年,造就益衆。其學以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而後已。有《周易解》、《尚書補微》、《四書句解鈐鍵》、《字義》等。 ► 766篇诗文

陳普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