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寒儒:貧窮的讀書人。
- 謾讀書:徒勞地讀書。謾(màn):徒然,白白地。
- 須索:必須,需要。
- 題橋柱:在橋柱上題字,古代文人常以此表達志向或抒發情感。
- 駟馬車:四匹馬拉的車,古代高官顯貴的交通工具。
- 長門賦:指司馬相如的《長門賦》,這裏泛指有才華的作品。
- 且看了:暫且看看。
- 長安:古代中國的首都,這裏代表繁華的都市。
翻譯
嘆息貧窮的讀書人,白白地讀書,讀書必須要在橋柱上題字表達志向。雖然在橋柱上題字後能乘坐四匹馬拉的車,但坐車的人又有誰會購買那些才華橫溢的作品呢?暫且看看繁華的長安,然後回去吧。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讀書與現實的差距,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無奈和自嘲。詩中「嘆寒儒,謾讀書」直接抒發了對讀書人境遇的感慨,而「讀書須索題橋柱」則是一種理想化的追求。然而,「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揭示了現實與理想的脫節,即使有才華也未必能得到賞識。最後一句「且看了長安回去」則流露出一種看破紅塵、迴歸平淡的心態。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元代社會對讀書人的冷落和讀書人自身的無奈。

馬致遠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
馬致遠的其他作品
- 《 撥不斷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 · 湘妃怨 · 和盧疏齋西湖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 · 壽陽曲 · 江天暮雪 》 —— [ 元 ] 馬致遠
- 《 南呂 · 四塊玉 · 巫山廟 》 —— [ 元 ] 馬致遠
- 《 四塊玉 》 —— [ 元 ] 馬致遠
- 《 撥不斷 》 —— [ 元 ] 馬致遠
- 《 邯鄲道省悟黃粱夢 · 第四折 》 —— [ 元 ] 馬致遠
- 《 呂洞賓三醉岳陽樓 · 第一折 》 —— [ 元 ] 馬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