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樵夫:砍柴的人。
- 釣叟:釣魚的老人。
- 柴斧:砍柴用的斧頭。
- 魚船:釣魚用的小船。
- 穩便處:安全方便的地方。
- 閒坐地:悠閒地坐着。
- 綠蓑衣:綠色的蓑衣,用草或棕編制的雨衣。
- 紫羅袍:紫色的官袍,代表官員身份。
- 無濟:無用,無益。
- 風波里:比喻世事紛擾,動盪不安。
翻譯
樵夫醒來時,月亮已經掛在山頭,釣魚的老人來找他。他們決定放下手中的工具,樵夫扔掉了砍柴的斧頭,釣叟則拋棄了他的漁船。他們一起尋找一個安全又方便的地方,悠閒地坐下來。無論是穿着綠蓑衣的漁夫,還是身着紫羅袍的官員,誰又能真正得到安寧呢?即使選擇了釣魚的生活,也依然處在世事的紛擾之中。所以,不如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悠閒地坐着。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樵夫和釣叟的對話,表達了作者對世俗生活的厭倦和對寧靜生活的嚮往。詩中,「綠蓑衣」與「紫羅袍」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無論貧富貴賤,人們都難以逃離生活的紛擾。最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尋找一個「穩便處閒坐地」,體現了對簡單、寧靜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元代文人對於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馬致遠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
馬致遠的其他作品
- 《 雙調 · 清江引 · 野興 》 —— [ 元 ] 馬致遠
- 《 四塊玉 》 —— [ 元 ] 馬致遠
- 《 邯鄲道省悟黃粱夢 · 第三折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 · 壽陽曲 · 江天暮雪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 · 點清江引 · 野興 》 —— [ 元 ] 馬致遠
- 《 四塊玉 》 —— [ 元 ] 馬致遠
- 《 慶宣和 》 —— [ 元 ] 馬致遠
- 《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 第三折 》 —— [ 元 ] 馬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