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國子司業王士能監丞滕仲禮謁南城文廟觀周宣王石鼓各模數本以歸
退之昔爲石鼓歌,子瞻亦嘗詠石鼓。
我從江右遊京師,眼見石鼓心欲舞。
周室中興流彘餘,盡復蒼姬舊疆土。
大蒐岐下選車徒,虎賁三千健於虎。
想當刻石紀勳時,載命臣籀臣吉甫。
豈惟猗那清廟詩,要紀豐功繼下武。
兌戈和弓無復存,此獨不磨耀千古。
鯉鱮貫柳字斑斑,勢如雷文斲天斧。
由漢訖唐棄草菅,大觀輦致圖書府。
黃金填畫失之奢,金輪已整黃河櫓。
燕山潭潭素王宮,太史夜奏神光吐。
誰知至寶在人間,乃是鳳篆龍章祖。
我皇御天開三雍,石渠金馬列李杜。
鼓昔有十今存七,搜剔崖藪尚可補。
小儒更有筆如椽,作玄一經配鄒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退之:指韓愈,唐代文學家,曾作《石鼓歌》。
- 子瞻:指蘇軾,宋代文學家,亦曾詠石鼓。
- 江右:指江西一帶。
- 中興:指國家由衰轉盛。
- 彘:指西周厲王被放逐之地,此處指厲王被放逐後,周宣王中興。
- 蒐:古代的田獵活動。
- 岐下:指岐山之下,周朝的發源地。
- 虎賁:古代勇士的稱號。
- 籀:古代的一種字體,此處指書寫石鼓文的字體。
- 吉甫:指尹吉甫,周宣王時期的賢臣。
- 猗那:古代樂舞的名稱。
- 清廟:指祭祀周文王的廟宇。
- 下武:指繼承前人的功業。
- 兌戈和弓:指古代的兵器。
- 貫柳:指用柳條穿起來的魚。
- 雷文:指雷電的紋理,形容石鼓文的筆畫。
- 斲:砍削。
- 輦致:用車運送。
- 潭潭:深邃的樣子。
- 素王:指孔子。
- 太史:古代官名,負責記載史事。
- 鳳篆龍章:指古代的篆書和章草,此處形容石鼓文的書法藝術。
- 御天:指皇帝治理天下。
- 三雍:指古代的學校。
- 石渠金馬:指古代的圖書館和馬廄,此處比喻學問和才藝。
- 李杜:指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
- 崖藪:指山崖和草叢,比喻偏僻的地方。
- 筆如椽:形容筆力雄健。
- 作玄一經:指創作經典之作。
- 配鄒魯:指與古代的鄒國和魯國相媲美。
翻譯
韓愈曾作《石鼓歌》,蘇軾也曾詠歎石鼓。我從江西遊歷至京城,親眼見到石鼓,心中歡喜欲舞。周宣王中興之後,恢復了周朝的舊有疆土。在岐山下舉行大型的田獵,選拔勇士,虎賁三千,勇猛如虎。想象當時刻石記功的場景,命令臣子用籀文書寫,尹吉甫也參與其中。這不僅是爲了紀念清廟的樂舞,更是爲了記載豐功偉業,繼承前人的功業。古代的兵器已不復存在,但這些石鼓卻永存千古。石鼓上的文字斑斑,如同用柳條穿起來的魚,筆畫有力,如同雷電的紋理,砍削天斧。從漢代到唐代,石鼓被棄之如草芥,直到大觀年間才被運送到圖書府。曾經用黃金填畫,顯得過於奢侈,而今金輪已整,黃河的櫓聲已響。燕山的孔子廟深邃莊嚴,太史夜間報告神光閃爍。誰知這人間至寶,竟是古代篆書和章草的始祖。我皇治理天下,開設學校,石渠金馬中列有李杜的詩篇。石鼓原本有十個,現存七個,搜尋山崖草叢,或許還能補全。我這小儒也有如椽之筆,創作經典之作,與古代的鄒魯相媲美。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石鼓的描述,展現了作者對古代文化遺產的敬仰和對周宣王中興時期的嚮往。詩中,作者以韓愈和蘇軾的石鼓歌爲引子,表達了自己親眼見到石鼓的激動心情。通過對石鼓文的歷史背景和書法藝術的讚美,體現了對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作者對當代文化的自信,以及對創作經典之作的渴望和決心。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既是對古代文化遺產的頌揚,也是對個人文學追求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