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長史王公責躬
覆舟無伯夷,覆車無仲尼。
自咎失明義,寧由貝錦詩。
松柏日已堅,桃李日以滋。
顧己獨暗昧,所居成蒺藜。
大賢薦時文,醜婦用蛾眉。
惕惕愧不已,豈敢論其私。
方朔既有言,子建亦有詩。
惻隱及先世,析薪成自悲。
靈鳥酬德輝,黃雀報仁慈。
若公庶伏罪,此事安能遲。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因忠於自己的道義,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中。
- 仲尼:孔子的字,儒家學派創始人。
- 咎(jiù):怪罪,責備。
- 明義:明顯的道義。
- 寧:豈,難道。
- 貝錦詩:指讒言。「貝錦」原指像貝的文采一樣美麗的錦,後用以比喻誣陷他人、羅織成罪的讒言。
- 滋:生長,繁殖。
- 闇昧:愚昧,昏庸。
- 蒺藜(jí lí):一種帶刺的植物,這裏比喻困境。
- 惕惕:憂懼的樣子。
翻譯
翻船的時候沒有伯夷來拯救,翻車的時候也沒有仲尼來幫忙。 我責備自己沒有明白明顯的道義,難道是因爲那些讒言的緣故嗎? 松柏一天天變得更加堅固,桃李一天天生長得更加茂盛。 看看自己獨自愚昧昏庸,所居住的地方變成了充滿困境的蒺藜之地。 大賢之人推薦時文,醜陋的婦人卻被任用如同蛾眉般的美女。 我心中憂懼慚愧不已,哪裏敢談論自己的私心呢。 東方朔曾經有過言論,曹植也有過詩作。 對先世的憐憫同情,就像劈柴一樣讓自己感到悲傷。 靈鳥報答德行的光輝,黃雀報答仁慈。 如果您能夠認罪,這件事情怎麼能拖延呢。
賞析
這首詩以深刻的自我反思開篇,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未能堅守道義的自責。詩中通過對比松柏和桃李的成長,凸顯出自己的困境和愚昧。同時,詩人對社會現象表示了不滿,認爲賢才未被真正任用,而一些不恰當的人卻得到了重視。整首詩充滿了詩人的憂懼和慚愧之情,最後則希望有人能夠正視問題並勇於認罪。詩中運用了多種意象和典故,如伯夷、仲尼、東方朔、曹植等,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表現力。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情感真摯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