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
屈原遺宅秭歸山,南賓古者巴子國。
山中遺塔知幾年,過者遲疑不能識。
浮圖高絕誰所爲,原死豈復待汝力。
臨江慷慨心自明,南訪重華訟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傷,強爲築土高岌岌。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秭(zǐ)歸:地名,今屬湖北,爲屈原誕生地。
- 南賓:唐武德初置縣名,其地在今重慶忠縣。
- 巴子國:古國名,在今四川東部一帶,南賓之地曾屬巴子國。
- 浮圖:梵語的音譯,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裏指佛塔 。
- 重華:虞舜名。相傳舜葬於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南)。
- 訟:傾訴。
- 岌岌(jíjí):高聳的樣子。
翻譯
屈原的故居就在秭歸的山裏,南賓這個地方在古代曾是巴子國。山中留存的這座屈原塔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路過的人猶猶豫豫都不能辨認。這高聳至極的佛塔究竟是誰修建的呢,屈原已經死去難道還能期待你(佛塔)的力量(庇護)?屈原臨江慷慨赴死其本心自然是光明磊落的,他向南去尋訪舜帝傾訴自己孤高正直的心志。世上的人不瞭解他的心意只是白白悲傷,勉強堆砌泥土修起這高高的塔。
賞析
這首詩中,蘇轍通過寫屈原塔表達了對屈原的緬懷和對屈原精神的理解。詩開篇點明屈原遺宅和南賓之地的歷史背景,爲後面寫屈原塔做鋪墊。 「山中遺塔知幾年」幾句,營造出一種歷史悠遠、迷離難辨的氛圍,引人深思。
「浮圖高絕誰所爲,原死豈復待汝力」 質疑了建塔者的動機,認爲佛塔對已逝去的屈原並無實際意義,表現出詩人對傳統做法的深刻反思。 「臨江慷慨心自明,南訪重華訟孤直」生動刻畫了屈原光明磊落、孤高正直的形象,展現出他以死明志以及向古賢傾訴的心境,讓我們看到屈原內心的堅守。
最後「世人不知徒悲傷,強爲築土高岌岌」則對那些不理解屈原精神實質,只知徒然悲傷並盲目修建高塔的世人表示感慨,表達出詩人希望人們真正理解屈原精神內涵的願望 。整首詩憑藉對屈原塔這一具體意象的層層剖析,展現出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歷史思考,韻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