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錢婺州純老

· 蘇轍
桃花汴水半河流,已作南行第一舟。 倦報朝中言嘖亂,喜聞淮上櫓咿呦。 平時答策詞無枉,此去爲邦學更優。 自古東陽足賢守,請君重賦沈公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汴水: 指黃河的一段,在今河南省境內。
  • 半河流: 比喻春天桃花盛開時,河水彷彿被花瓣染紅了一半。
  • 言嘖亂: 指朝廷言論紛雜,意見不合。
  • 淮上: 指淮河兩岸,位於錢婺州(今浙江金華)附近。
  • 櫓咿呦: 桅杆上船伕搖櫓發出的聲音,象徵着船隻的前行和寧靜的旅程。
  • 答策: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問答環節。
  • : 這裏指不公正或失當。
  • 爲邦學: 指治理地方,管理教育。
  • 東陽: 地名,今浙江金華一帶。
  • 沈公樓: 可能是指當地的歷史建築,有沈公(可能是前代賢者)的傳說。

翻譯

春天的汴水邊,桃花盛開,如同半條河都被染成了粉色,這是你南下前往婺州的第一程。厭倦了朝廷裏的紛爭嘈雜,你欣喜地聽到淮河上的船槳聲悠揚。平日你的答題都公正無私,這次去婺州任職,必定會更好地治理地方,提升教育。自古以來,東陽這個地方就有許多賢能的官員,希望你能像沈公那樣,在那裏的沈公樓上留下佳話。

賞析

這首詩是蘇轍爲友人錢純老送別之作,以春天的景色爲背景,描繪了友人離京南下的情景。詩人表達了對友人的鼓勵和對友人治政才能的肯定,同時也寄寓了對友人在新任所成就的期待。通過對淮上船槳聲的描繪,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充滿希望的氛圍,寓意友人此行將開始一段新的、美好的旅程。結尾處提到的沈公樓,不僅是友人可能的居所,也是對他未來仕途的祝福,希望他能如古代賢者般在當地留下深遠的影響。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優美,富有詩意。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