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韓幹《牧馬圖》
南山之下,汧渭之間。
想見開元天寶年,八坊分屯隘秦川。
四十萬匹如雲煙,騅駓駰駱驪騮騵。
白魚赤兔騂皇䮧,龍顱鳳頸獰且妍。
奇姿逸德隱駑頑,碧眼胡兒手足鮮。
歲時剪刷供帝閒,柘袍臨池侍三千。
紅妝照日光流淵,樓下玉螭吐清寒。
往來蹙踏生飛湍,衆工舐筆和朱鉛。
先生曹霸弟子韓,廄馬多肉尻脽圓。
肉中畫骨誇尤難,金羈玉勒繡羅鞍。
鞭箠刻烙傷天全,不如此圖近自然。
平沙細草荒芊綿,驚鴻脫兔爭後先。
王良挾策飛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轅。
拼音
譯文
南山之下,汧水渭水之間,我可以想象出開元天寶那些年。
朝廷建立八坊養馬,連秦川都覺得太狹隘,四十萬匹駿馬奔馳,似陣陣雲煙。
馬兒毛色各異,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頭似龍,頸似鳳,有獰惡有俊妍。
奇姿逸態,令人歎爲觀止,也有些劣性馬,跳踉嘶叫,混雜其間。
綠眼睛的胡人以善養馬出名,每年剪毛刷馬,精心挑選,供給天子的御馬監。
天子臨池觀馬,左右侍從美女三千,紅妝在日光的照耀下分外光鮮。
樓下的玉螭口中吐出不絕的寒水,馬羣在水波中奔跑濺起水花似箭。
畫工們把筆舐滿了顏料臨摹,曹霸和弟子韓幹的畫技壓倒羣賢。
內廄的馬多肉臀部肥圓,能在畫肉時畫出骨相,真是難上加難。
馬匹戴着黃金羈白玉勒,馬鞍子是羅綾繡成,它們遭到鞭打火烙已傷天全,怎比得韓幹畫上的馬,神駿天然。
你看,一望無際的平沙上,細草濛濛似綿,馬兒輕逸快捷,恐後爭先。
這些馬真該讓王良挾着鞭子趕上青天,爲什麼要俯首拉車,留在人間?
注釋
韓幹: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畫人物,尤工鞍馬。初師曹霸。天寶中召入供奉,悉圖宮中名馬。
南山:指秦嶺,在陝西隴縣南。
汧(qiān)渭:汧水及渭水,均在陝西。
開元、天寶:唐玄宗年號。
八坊:唐時置八坊於岐、豳、涇、寧間,管理馬匹,地廣千里。
秦川:指陝西、甘肅東部一帶。
四十萬匹:開元時令王毛仲管馬政,至十三年,馬有四十三萬。杜甫《天育驃騎圖歌》有“當時四十萬匹馬”句。
騅(zhuī):毛色蒼白相雜的馬。
駓(pī):毛色黃白相雜的馬。
駰(yīn):淺黑間白的馬。
駱(luò):黑鬣的白馬。
驪(lí):純黑的馬。
騮(liú):黑鬣的紅馬。
騵(yuán):白腹的紅馬。
白魚:兩目似魚目的馬。
赤兔:紅馬。
騂(xīng):紅黃色的馬。
騜(huáng):毛色黃白相雜的馬。
鶾(hàn):長毛馬。
奇姿:特殊的姿態;上面所說的“獰”,其實就是奇姿。
逸德:秉性純良。
弩頑:難以馴服、質地不好的劣等馬。
隱:隱藏,夾在中間。
碧眼胡兒:謂牧馬人,據詩,知唐時牧馬人多爲長着碧藍眼睛的少數民族的人。胡兒,西域少數民族。
鮮:鮮明,此處意爲靈活。
剪刷:剪毛和洗刷,此乃牧馬人分內的事。
帝閒:內廷的馬廄。《新唐書·兵志》:“以尚乘掌天子之御。左右六閒,一曰飛黃,二日吉良,三曰龍媒,四日駒驗,五曰映騷,六曰天苑。總十有二閒爲二廄,一曰祥麟,二曰鳳苑,以系飼之。”
柘(zhè)袍:黃袍,此代指皇帝。
臨池:謂臨池學習書法。池,硯池。
三千:謂宮女之多。
螭(chī):傳說中無角的龍。古代常雕刻其形作爲器物裝飾。此指池邊吐水的螭首。
蹙(cù)踏:踢,踏。
舐(shì):以舌取食或舔物,這裏是說用手舔筆。
衆工:衆畫工。
朱鉛:指繪畫的顏料。
曹霸:唐著名畫家,魏曹髦之後。天寶末曾奉詔畫御馬及功臣,官至左武衛將軍。
尻脽:臀部。
“廄馬多肉尻脽圓。肉中畫骨誇尤難”句:說內廄馬肥胖,難以畫出骨相。韓幹畫馬善於表現骨相,故云。
羈(jī):馬籠頭。
勒:馬絡頭。
鞭箠(chuí):用馬鞭子鞭打。箠,馬鞭。
烙(lào):灼,燒。
傷:傷害。
天全:不遭受任何傷害的自然狀態,即本性。
平沙:廣漠的沙源,此謂草原。
荒芊(qiān)綿:草原上的荒草,長得很茂盛,綿延不斷。芊,茂盛。
驚鴻: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鴻受驚就飛得快。
脫兔:逃跑的兔子。比喻行動非常迅速。脫,逃脫。
王良:《蘇軾詩集》引宋人注:“王良,趙簡子時御者。”《淮南子·覽冥訓》說王良善御馬。後引申爲星名。《晉書·天文志》:“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車御官也。”“挾策飛上天”出於此。策,馬鞭。
轅(yuán):車前駕牲畜的直木。據《蘇軾詩集》宋人注引《晉書》:“蔡漠戲王導,短轅犢車。”
序
在這首七言古詩中,作者以文字再現了牧馬圖中的事物,生動地表現了駿馬的體態神情,讚美了韓幹畫技高超,並借馬陳述胸中的抱負,抒發不平,結構嚴謹,富於變化,章法奇絕。
賞析
題畫馬的詩,自從杜甫寫了《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等名作後,數百年間,幾成絕響,到了蘇軾,才繼武杜甫,作了此詩及《韓幹馬十四匹》等優秀作品。
蘇軾這首古風,題的是《牧馬圖》,起首便擒題,從韓幹所處的時代及地點寫起,說見了這幅圖,彷彿見到了關中南山下、汧渭二水間開元、天寶年間養馬的盛況。詩沒有直接從圖入手,故意示以迂迴,便給人以突如其來的感覺。詞句又有意長短參差,中間以排比,跳蕩突兀。清方東樹感嘆說“如生龍活虎”,紀昀對這句式也很讚賞,說:“若第二句去一‘之’字作一句,神味便減。”古人論詩,認爲貴在工於發端,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捲上說:“起手貴突兀。”並舉王維“風勁角弓鳴”,杜甫“莽莽萬重山”、“帶甲滿天地”,岑參“送客飛鳥外”等篇,認爲“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蘇軾這首詩的開端也是如此,明明是題畫,卻對畫不着一字,旁出奇兵,令人瞠目,爲下吟詠鋪設了廣闊的餘地。
由時間、地點,詩接着詠馬,仍不寫畫而述實事。詩寫道,唐玄宗時,設置八坊,養有四十萬匹馬,各種毛色的馬都很齊全,而皇帝御廄中的馬,氣概更是不凡。從“八坊分屯”句至“往來蹙踏”句十二句,詩用絢麗的詞藻,鋪排馬的神態毛色,使人應接不暇。在形容時又各有側重,二句寫顏色,二句寫神態,二句寫牧馬人應題;餘下數句,又旁及宮廷盛況,帶寫到馬,才思橫溢,噴薄而出。在句格上富有變化,寫毛色的句子,《御選唐宋詩醇》指出是本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詩“鴉鴟雕鷹雉鵠”句,清王士禛又提出是學《急就篇》句法,“由其氣大,故不見其累重之跡”。這首詩全篇學杜甫,插入這兩句學韓愈的詩,便在雄渾肆蕩中帶有了奇崛生新、硬語盤空之態。
詩寫到這裏,已經神旺氣足,把唐玄宗時有關養馬的事作了詳盡的介紹,以下才開始入題,但仍用“衆工舐筆和朱鉛”作襯,引入繪畫;接句寫到了韓幹,但前四字“先生曹霸”還是襯,真正入題只有“弟子韓”三字而已。能在大段描寫後入題,已打破了題畫詩的常規;入題後仍然不急於着題,更屬不易。出人意料的是,詩在匆匆輕點題後,忽然又遠盪開去,轉寫畫馬之難。詩說天子馬廄中的馬肥而多肉,不易表現骨相,韓幹卻能“肉中畫骨”,更見工力。同時,又用廄馬裝飾華美、加鞍着轡、烙上火印,失卻馬的神韻作反襯,正式讚歎韓幹所畫“近自然”,筆力奇橫。詩中真正花在寫畫上的只有這幾句,因爲襯跌得很足,所以表現得十分飽滿,回觀前面大段描寫,又似乎句句寫的是畫面。因此,下文便立即進入收煞。收煞時,詩仍不肯平平,又別出一意,說畫中馬的神駿,應當與天馬相併共提。這樣一結,陡起波瀾,被紀昀贊爲:“到末又拖一意,變化不測。”詩的結句,又是蘇軾借馬陳述胸中的抱負,抒發不平。“不合作詩云‘王良挾矢飛上天,何必俯首求短轅’,意以騏驥自比,譏諷執政大臣無能盡我之才,如王良之能馭者,何必折節幹求進用也”(《烏臺詩案》)。這意思,也與蘇軾在同年所作《韓幹馬十四匹》詩的結句“世無伯樂亦無韓,此詩此畫誰當看”相同。
蘇詩多奇句奇篇,這首詩尤爲突出。詩是題畫,但全詩真正涉及畫的只有數句,所以紀昀說:“章法奇絕。”這批語正點出了蘇詩恣肆不常的本色。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