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任師中、家漢公
註釋
- 杜門:閉門。
- 皇祐: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 闊疏:疏遠。
- 矯矯:形容不凡。
- 耆(qí)老:老年人。
- 沒:通「歿」,去世。
- 拱桑樗(chū) :墓旁桑樹和樗樹已有合抱粗細,形容墓已年代久遠。
- 襟袪(qū) :衣襟。
- 萬緣虛:認爲世間一切緣分都是虛幻不實的。
- 冠裾:帽子和衣服,這裏指接受朝廷教化。
- 紓(shū):緩和、解除,這裏「少紓」是沒有稍作緩和之意 。
- 罷亞:稻名,也指稻子豐收的樣子。
- 儲:儲備。
- 升沈:升降,指仕途的得意與失意。
- 衆狙:出自《莊子·齊物論》「朝三暮四」的故事,衆狙(猴子)因養猴人安排食物數量早晚不同而喜怒不定,這裏比喻世事無常,人們喜怒多變。
- 寧與蘧:「寧」指蘧伯玉的友人甯武子;「蘧」指蘧伯玉。孔子認爲邦無道時,甯武子「愚不可及」,蘧伯玉「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蘇軾以兩人自比,稱友人如他們般賢能。
翻譯
先父早年未曾出仕,在皇祐初年便閉門家居。 道德高尚不會因貧賤而減色,風采照人聞名於鄉里。 何嘗有意疏遠小人,只是小人自動與我們遠離。 出門沒有什麼地方可去,老史(可能是一位友人)住在郊野。 門前有成千上萬竿竹子,堂上擺滿了四庫的書籍。 高大的樹上掛滿紅消梨,小池子裏盛開着白色的芙蕖。 常常呼喚赤腳的婢女,在雨中採摘園中的蔬菜。 超凡出衆的任夫子,罷官後回到了舊居。 當時裏中的小兒,這才見識到長者乘坐的車駕。 烹雞備上白酒,相對而坐歡樂無盡。 就好像龐德公與諸葛亮、徐庶往來的情景。 妻子兒女在堂下奔忙,大家也不在意誰是主人誰是客。 我當時年紀還小,作賦羨慕司馬相如的才華。 在一旁侍立看你們交談,你精明強悍的言辭啓發了我。 歲月匆匆過去,老人們都相繼離世。 史侯最先去世,如今孤墳旁的桑樗已粗壯合抱。 我也漂泊萬里,傷心的淚水沾滿了衣襟。 在外漂流二十年,才領悟到世間萬緣皆虛幻。 唯獨高興的是任夫子,到老還佩着刺史的魚符。 威望在烏白蠻中傳揚,他們解下發辮請求穿戴衣冠接受教化。 正當入朝奏事之時,應在宗廟獻上美好玉器般的功績。 爲何厭煩官場尊榮,歸隱之意絲毫沒有緩解。 上蔡有肥沃的田地,清澈的渠水在黃沙間流淌。 百頃稻田豐收在望,糧食充足足以從容儲備十年。 閒來跟隨李丞相,去打獵追逐鹿和豬。 蒼鷹重達十斤,猛犬就如小黃驢般壯實。 哪能和陶淵明相比,他窮苦到自己扛着鋤頭勞作。 我如今已經四十二歲,稀疏的白髮都不滿一梳。 彭城是古老有名的郡城,只因缺人任職偶然讓我被授官。 我的前途已然可以預見,不知還有多久就要歸鄉過樵漁生活。 總有一天我會前來相從,穿着芒鞋在開墾的田地裏終老。 想到你在瘴氣瀰漫的江邊,滿腹心懷不知向誰傾訴。 幸虧有同年的好友相伴,歡樂地同坐一車出行。 用冰盤呈上鮮美的文鮪,玉杯斟滿起泡的美酒。 你在醉中忽然思念起我,寫下如美玉般美好的清詩。 知道我很少能與人和諧相處,教我要適時地收斂和舒張。 世間諸事每日反覆無常,就像風中飄動的旗幟。 廷尉失勢門前可張網捕雀,班婕妤失寵如同秋天被棄的扇子。 仕途起落是如此迅速,衆人的喜怒如同反覆無常的猴子。 作詩感謝你們二位,你們如蘧伯玉、甯武子般賢能是我的老師。
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爲迴應任師中和家漢公而作。整首詩情感真摯且跨度時間長,從早年家庭環境、與任夫子交往等回憶寫起,展現了年少時家中溫馨、文化氛圍濃郁的生活場景以及與長者的深厚情誼。隨着時光變遷,講述了老人離世、自己漂泊輾轉的經歷,其中蘊含着對世事無常、人生虛幻的感慨。蘇軾筆下對任夫子有諸多描述,展現出任夫子不凡的經歷和形象,既有仕途成就又有歸鄉後的自在生活,同時也表達了對友人境遇的關懷和情誼。
在詩中,蘇軾以自身經歷爲脈絡,穿插對友情、時光、世事的感悟。語言質樸而生動,通過描繪往昔生活細節,如「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讓讀者能直觀感受到當年的家庭環境與氛圍。詩中將自己與友人的經歷,以及世人的境遇進行對照,如「升沈一何速,喜怒紛衆狙」,深刻地反映出官場興衰和人情冷暖,同時表達出自己對友人的感激和對人生態度的思考,渴望與友人相伴,追求一種自在寧靜的生活方式 ,整首詩意蘊深厚,充分體現了蘇軾詩歌情感豐富、內涵深刻的藝術特點 。

蘇軾
蘇軾的其他作品
- 《 陽關曲 · 中秋月 》 —— [ 宋 ] 蘇軾
- 《 奉敕祭西太一和韓川韻四首 》 —— [ 宋 ] 蘇軾
- 《 程德孺惠海中柏石,兼辱佳篇,輒復和謝 》 —— [ 宋 ] 蘇軾
- 《 西江月 · 中秋和子由 》 —— [ 宋 ] 蘇軾
- 《 送呂希道知和州 》 —— [ 宋 ] 蘇軾
- 《 歸去來集字十首,並引 》 —— [ 宋 ] 蘇軾
- 《 小圃五詠人蔘 》 —— [ 宋 ] 蘇軾
- 《 晚遊城西開善院,泛舟暮歸,二首 》 —— [ 宋 ]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