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 題羅浮

滿洞苔錢,買斷風煙,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樓高處,夜夜啼猿。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 細草如氈,獨枕空拳,與山麋野鹿同眠。殘霞未散,淡霧沈綿。是晉時人、唐時洞、漢時仙。
拼音

所属合集

#行香子

譯文

滿洞長着碧綠的苔錢,獨得自然景緻之勝。佔盡風女笑桃花隨着溪水流落晴川。羅浮山上石樓的高處,夜夜都能聽到猿猴哀啼。夜晚入靜獨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 細草柔軟如同毛氈,獨自枕拳臥草蓆地幕天。與山麇野鹿同眠。天亮時殘霞還未消散,淡霧沉綿。羅浮洞府晉時纔有人來,唐堯時始開,僞劉稱漢時方顯。

注釋

行香子:詞牌名。又名“爇心香”。雙調小令,六十六字。 羅浮:山名,在廣東增城、博羅問,相傳西晉郭璞曾在此煉丹求仙,東晉葛洪亦得道於此,道家列爲第七洞天。 苔錢:蒼苔形圓如錢,故名。 買斷:買盡,猶言佔盡。 石樓:在羅浮山上。 山麋(mí):指麋鹿。 殘霞:此指曉霞。 沈綿:綿綿不盡。

《行香子·題羅浮》是宋代詞人葛長庚所寫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羅浮山洞府蒼苔滿洞,人跡罕至,佔盡自然景緻之勝。下片寫詞人枕拳臥革,遺世獨立,與鳥獸相親,和山麋野鹿同眠。全詞境界奇美,情調輕鬆,寫仙而不流於荒誕,頗耐人尋味。

賞析

“滿洞苔錢,買斷風煙。笑桃花流落晴川。”滿洞蒼苔,可見歷時已久,人跡罕至。苔雖形如錢,只能點綴風煙。但它代表了一種清貧自賞自然超俗的情趣。古洞蒼苔,高人逸士獨來獨往,片片桃花隨溶溶川水流出,向人間傳送出一絲洞天的消息。世外人並不知道此處別有桃源仙境,故“笑”之,笑桃花多情,笑世人無識。“石樓高處,夜夜啼猿。 “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唯有空山聲聲猿啼,使人警省。此時此地,修道之人,靜坐默想,獨觀雲月,擁抱宇宙,體悟宇宙奧祕,直觀生命真諦,自得其樂,意靜神旺。這幾句將道家山中生活的自然環境與辭別塵世,靜處修煉而至內心聰慧的生活情趣勾畫了出來。所謂“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實際上寫的是消除塵唸的修煉過程。開始猶存世念,如行雲蔽月,繼而虛室生白,表裏空一,終而至人無己,湛然空明,如片雲除盡,空中唯皎皎孤輪。 “細草如氈,獨枕空拳。與山麋野鹿同眠”,這幾句寫“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山中生活。在這種時空的交錯中,人似乎回到大自然中,迴歸到太古時代,枕拳臥草,幕天席地,遺世獨立,鳥獸相親,沒有榮辱得失,沒有人我差別,甚至沒有人與物的差別,一切均與自然相融。 “殘霞未散,淡霧沈綿。是晉時人,唐時洞,漢時仙”,又是一天開始了,晨霞未收,羣峯淡霧綿延不盡,千姿百態,山中風光,洞中歲月,自有一種綿綿不盡、長久不變的實在感,顯示出大自然永恆的風貌。結尾三句寫羅浮山的悠悠歲月,顯示出山中人“不知魏晉,無論漢唐”的優越感,山中人在寂寞之中感受着精神上的超脫和欣慰。 總之,這首詞將山中風光的悠長,洞中歲月的灑脫,自然的美好和永恆,以及擺脫人世負擔後的輕鬆,一一展示出來,富有野趣。
葛長庚

葛長庚

宋閩清人,家瓊州,字白叟,又字如晦,號海瓊子,又號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繼爲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覽衆籍,善篆隸草書,工畫竹石。寧宗嘉定中詔徵赴闕,對稱旨,命館太乙宮。傳其常往來名山,神異莫測。詔封紫清道人。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 ► 1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