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

· 秦觀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絃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拼音

譯文

我獨自靠在危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剛剛被清理,不知不覺又已長出來。一想到在柳樹外騎馬分別的場景,一想到水邊與那位紅袖佳人分別的情形,我就傷感不已。佳人,上天爲何賜你如此美麗?讓我深深投入無力自拔?當年在夜月裏,我們共同醉入一簾幽夢,溫柔的春風吹拂着你我。真是無可奈何,往日的歡樂都伴隨着流水遠去,綠紗巾上的香味漸漸淡去,再也聽不到你那悅耳的琴聲。如今已到了暮春時令,片片殘紅在夜色中飛揚,點點細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霧氣一片迷迷濛濛。我的愁思正濃,忽然又傳來黃鸝的啼叫聲,一聲一聲。

注釋

八六子:杜樊川始創此調,因秦少游詞有「黃鸝又啼數聲」句,又名《感黃鸝》。 恨如芳草:五代·李後主《清平樂》:「離恨恰如芳草,更行更遠還生。」 剗(chǎn):同「鏟」。 青驄(cōng):毛色青白相間的馬。 紅袂(mèi):紅袖,指女子,情人。 娉(pīng)婷:美貌,指美人。 「春風」句:唐·杜樊川《贈別》詩:「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爲語尾助詞。 銷凝:消魂凝恨。 黃鸝:又名黃鶯。

這是一首懷人之詞,懷念他曾經愛過的一個歌女。起爲神來之筆,見景物而陡然逗起離恨,以鏟盡還生的芳草比喻剪不斷的離情,變故爲新,用筆空靈含蓄。「念柳外」六句,回憶分別情景及往日歡娛,纏綿婉曲,意味無窮。以下幾句再敘離恨,並融情入景,以飛花、殘雨、黃鸝等幽美意象,襯托悽迷的感情,形容懷人雖無刻肌入骨之語,卻於清淳中見沉着。這首詞寫離情並不直說,而是融情於景,以景襯情,也就是說,把景物融入感情之中,使景物更鮮明而具有生命力,把感情附託在景物之上,使感情更爲含蓄深沉。

賞析

此詞表達作者與他曾經愛戀的一位歌女之間的離別相思之情。全詞由情切入,突兀而起,其間繪景敘事,或回溯別前之歡,或追憶離後之苦,或感嘆現實之悲,委婉曲折,道盡心中一個「恨」字。 首先,秦少游詞最大的特色是「專主情致」。抒情性原本就是詞長於詩的特點,秦少游則將詞的這一特長加以光大,在這首詞中體現得十分明顯。詞的上闋臨亭遠眺,回憶與佳人分手,以情直入,點出詞眼在於一個「恨」字。以「芳草」隱喻離恨,又是眼前的景物。憶及「柳外」「水邊」分手之時詞人以「愴然暗驚」抒發感受,落到現實,無限悽楚。而詞的下闋則設情境寫「恨」。用「怎奈」、「那堪」、「黃鸝又啼數聲」等詞句進一步把與佳人分手之後的離愁別緒與仕途不順,有才得不到施展的身世之「恨」,融於一處,並使之具體化、形象化,達到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次,這首詞的意境蘊藉含蓄,情致悠長,耐人尋味。秦少游善於通過悽迷、朦朧的意境來傳達自己傷感、迷惘的意緒。在這首詞中,上闋以「萋萋剗盡還生」的芳草寫離恨,使人感到詞人的離別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風吹又生,生生不滅。下闋創設了三個情境具體表現這一點:「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的歡娛都隨流水而去,「素絃聲斷,翠綃香減」,詞人對好景不長、離別在即的無奈溢於言表,此其一;其二是離別之時情境的渲染,「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詞人以悽迷之景寓悵惘、傷感之情,意蘊十分豐富,是極妙的景語;其三,結尾二句,以景結情,急轉直下,聲情並茂,「銷凝之時,黃鸝又啼數聲」,一「又」字,既與起筆「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遙相呼應,又再次突出了前面所述的兩種情境,意蘊境中,韻逸言外,悽楚傷感之思自在其中。作者善用畫面說話,舉重若輕,寄凝重之思於輕靈的筆觸之中,如游龍飛空,似春風拂柳。 最後,這首詞的語言清新自然,情辭相稱,精工而無斧鑿之痕。前人曾這樣評論:「子瞻辭勝乎情,耆卿情勝乎辭,辭情相稱者,惟少遊而已。」秦少游的詞之所以能有如此高超的語言成就,一方面是因爲他工於煉字。這首詞中「飛花弄晚」「殘雨籠晴」這二句是互文的,意思是飛花殘雨在逗弄晚晴。這裏的一「弄」一「籠」,既音韻和諧,又能使人產生無限想象,十分貼切生動。另一方面,由於秦少游長於化用古人詩句入詞,使之爲己所用,更加富於表現力,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倚危亭」三句周止菴稱爲「神來之筆」,實則從李後主《清平樂》詞「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脫化而來;「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則暗用杜樊川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洪景廬《容齋隨筆》認爲詞的結尾兩句是模倣杜樊川同一詞牌的結尾「正消魂,梧桐又有移翠陰」。不論模倣是否屬實,秦少游這兩句的妙處遠勝過杜樊川的此句卻是不爭的事實。可見,秦少游繼承前人語言是有創造性的,惟有創造方能顯其生命力。
秦觀

秦觀

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政時被排擠,北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爲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爲“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更突出,以至於“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幷稱“蘇門四學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