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裏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着綠羽裝點的鳳兒。
它的素色面容施鉛粉還怕弄髒,就算雨雪洗去妝色也不會褪去那朱脣樣的紅色。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與梨花有同一種夢想。
注釋
西江月:詞牌名。唐教坊曲名,源自南朝淸商樂,屬法部道曲,後用爲詞牌,最早見於唐玄宗時《教坊記》。調名或取自李太白《蘇臺覽古》詩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呉王官裏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調詠呉王、西施故事。是調大致形成於唐五代時期,初爲流行於民間,後因淸越哀傷,轉入法部道曲。唐五代時存詞數目較少,唐呂純陽所作《西江月·著意黃庭歳久》、《西江月·任是聰明志士》兩首爲最早可見《西江月》,後人多謂係託名之作。《敦煌曲子詞》存有三首無名氏的《西江月》,《尊前集》收録五代歐陽炯《西江月·月映長江秋水》、《西江月·水上鴛鴦比翼》兩詞,或爲是調最早之文人作品。及至兩宋,《西江月》詞調之格律、音韻、句式等漸得統一,依調塡詞之詞人輩出,凡一百五十六人,四百七十三首(不計異名詞作),佔兩宋詞壇詞人總數之11.8%,詞作總數之2.6%。歐陽炯詞有「兩岸蘋香暗起」句,又名《白蘋香》;因宋程洺水詞而得名《歩虛詞》;因宋韓澗泉詞而得名《晩香時候》、《晩春時候》;因元王行詞而得名《江月令》;因元丘長春詞宣傳教義而得名《玉爐三澗雪》;因明馬守貞詞而得名《壺天曉》。唐五代詞本爲平仄韻異部間協,宋後詞則上下闋各用兩平韻,末轉仄韻,例須同部。以柳耆卿《西江月·鳳額繡簾髙捲》詞爲正體,雙調五十字,前後闋各四句兩平韻一叶韻。另有五十字前後闋各四句兩平韻兩叶韻,五十一字前後闋各四句兩平韻兩仄韻,五十六字前後闋各四句三平韻諸變體。
題注:元延祐本無題。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梅花」。《東坡外集》題作「惠州詠梅」。
玉骨:《冷齋夜話·巻十·嶺外梅花》引此詞作「玉質」。
瘴霧:宋·莊季裕《鷄肋編·巻下》引此詞作「煙瘴」。
「冰肌自有仙風」句:傅子立注:「《莊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膚若冰雪。』」劉尚榮按:「引自《莊子·巻一·〈内篇·逍遙遊〉》。」冰肌,《鷄肋編·巻下》、《冷齋夜話·巻十·嶺外梅花》、元延祐本、龍本作「冰姿」;仙風,《冷齋夜話·巻十·嶺外梅花》引此詞作「山風」。
緑毛幺鳳:龍楡生箋引《鷄肋編·巻下》:「東坡在惠州作梅詞云云,廣南有緑羽丹觜禽,其大如雀,狀類鸚鵡,棲集皆倒懸於枝上,土人呼爲『倒掛子』。而梅花葉四周皆紅,故有『洗妝』之句。二事皆北人所未知者。」又引《古今詞話》:「幺鳳,惠州梅花上珍禽,名『倒掛子』,似緑毛鳳而小,其矢亦香,俗人蓄之帳中。東坡《西江月》云『倒掛緑毛幺鳳』是也。」
「素面常嫌粉涴(wò)」句:傅子立注:「《楊妃外傳》:『虢國夫人,貴妃之女兄也。不施妝,自炫美艷。常素面朝天。時杜甫有詩云:「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劉尚榮按:「《楊太眞外傳》引此詩題作者爲張承吉。又,《全唐詩·巻五百十一·張承吉〈集靈臺二首之二〉》,卽此詩,詩題下注云:『此篇一作杜子美詩。』《全唐詩·巻二百三十四·杜子美〈虢國夫人〉詩》亦此詩,題注:『一作張承吉。』」常,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翻」,元延祐本注「一作『翻』」;涴,《鷄肋編·巻下》作「汙」。
不褪:《鷄肋編·巻下》、《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作「不退」。
脣紅:龍楡生箋引《冷齋夜話·巻十·嶺外梅花》:「嶺外梅花與中國異,其花幾類桃花之色,而脣紅香著。」
已逐曉雲空:《鷄肋編·巻下》作「易逐海雲空」。
梨花同夢:傅子立注:「公自跋云:『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南海有珍禽,名倒掛子,緑毛,如鸚鵡而小。惠州多梅花,故作此詞。』《詩話》云:『王昌齡《梅》詩曰:「落落寞寞路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方知公引用此詩。」劉尚榮按:「《東坡後集·巻四·松風亭下梅花盛開》下《再用前韻》詩自注:『嶺南珍禽有倒掛子,緑毛紅喙,如鸚鵡而小,自海東來,非塵埃間物也。』傅注或本於此。傅注采自宋王勉夫撰《野客叢書·巻六·東坡〈梅〉詞》,又見《髙齋詩話》,《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巻四十一》轉引之。又,張子賢《墨莊漫録·巻六》、龔養正《芥隱筆記》皆謂『夢中喚作梨花雲』詩作者爲王仲初。又,《全唐詩》中王龍標、巻内均無此詩。」
序
這是蘇東坡被貶惠州時所作。上闋通過贊揚嶺南梅花的高風亮節來歌贊朝雲不懼「瘴霧」而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下闋通過贊美梅花的艷麗多姿來寫朝雲天生麗質,進而感謝朝雲對自己純眞高尙的感情一往而深,互爲知己的情誼。幷點明悼亡之旨。全詞詠梅,又懷人,立意脫俗,境象朦朧虛幻,寓意撲朔迷離。格調哀婉,情韻悠長,爲東坡婉約派詞中的佳作。
賞析
這首詞明爲詠梅,暗爲悼亡,是東坡爲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爲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説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説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箇使者,原來是倒挂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翻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遊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尙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裏的「曉雲」,可以認爲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一首悼亡詞是藉詠梅來抒發自己的哀傷之情的,寫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産的梅花,卻能很自然地綰合到朝雲身上來。上闋的前兩句,贊賞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霧,實質上則是懷念朝雲對自己的深情。下闋的前兩句,結合東坡《殢人嬌·贈朝雲》一詞看,明顯也是寫朝雲。再結合末兩句來看,哀悼朝雲的用意,更加明朗。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旣以人擬花,又藉喩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玉田《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眞,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爲絶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藝術技巧的精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骨:形容梅花枝乾的清瘦。
- 瘴(zhàng)霧:南方山林中的溼熱之氣。
- 冰姿:淡雅的姿態。
- 仙風:神仙的風致。
- 海仙:傳說中的海上仙人。
- 遣:讓,令。
- 探芳叢:探尋花叢。
- 幺鳳:鳥名,嶺南的一種珍禽,綠毛紅喙,形如鸚鵡而小,棲息時倒掛在樹枝上。
- 素麪:不施脂粉的麪容。
- 涴(wò):玷汙,弄髒。
- 洗妝:洗淨脂粉。
- 脣紅:指梅花的紅色花瓣。
繙譯
梅花的枝乾清瘦,它哪裡會擔心那南方的瘴氣霧靄呢?它淡雅的姿態中自然有著神仙般的風致。海上的仙人時常派遣使者綠毛幺鳳來探看花叢,那幺鳳倒掛在樹枝上。 它不施脂粉的麪容反而嫌棄脂粉會玷汙了它的天然之美,即使洗淨了妝飾,那紅色的花瓣也不會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經如同早晨的雲氣一般消散空無,它不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那樣,做著同樣的夢。
賞析
這首詞通過對梅花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梅花高潔品質的贊美以及對其命運的感慨。上闋寫梅花的風姿,它不懼瘴霧,具有仙風,海仙遣幺鳳探看,突出了梅花的珍貴。下闋寫梅花的容貌,素麪嫌粉涴,洗妝脣紅不褪,展現了梅花的天然之美。然而,最後兩句“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則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暗示著美好事物的消逝。整首詞意境優美,語言清麗,將梅花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同時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