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園裏池塘泛着碧波,微風送着輕暖;曾記得在這裏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會。宴席上她唱着前後闋重疊的歌詞,歌聲如鳴玉一般。隨後,她隨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動腰肢,紅裙飛旋,使人應接不暇。
如今在這白玉簾鉤和柵門下面,散發着落花餘香的臺階旁邊,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覺日已西斜,天色漸晚。當時和我一起欣賞美人歌舞的人們,如今詳查,大多數早已離世。
注釋
玉真:仙人,借指美麗的女子。
重(chóng)頭:詞的上下片聲韻節拍完全相同的稱重頭。
琤琮(chēngcóng):象聲詞,形容金屬撞擊時所發出的聲音。
入破:唐代大麴最精彩的部分。各種樂器合作,曲調由緩轉急,舞者進場而舞,節奏逐漸加快,因繁弦急響喻爲破碎,故名入破。
亂旋:謂舞蹈節奏加快。
玉鉤:簾鉤的美稱。
香階:飄有花香的臺階。
共我賞花人:和自己一同觀看玉真歌舞的人。
點檢:查驗。
序
此詞寫作者在風暖水綠的池塘舊地回憶往昔初見美人歡歌曼舞的情況,而今卻是時過境遷,當是賞花行樂的人也大半作古,前後對比,顯出人生如夢、好景不長的悲感。上片懷舊,回憶與“玉真”初見面的強烈印象。下片傷今,感嘆人生無常。全詞始歡終哀,尤其最後兩句,讀來令人惻然心酸。張宗橚《詞林紀事》雲:“東坡詩‘尊前點檢幾人非’,與此詞結句同意。往事關心,人生如夢,每讀一闕,不禁惘然。”語言清婉俊麗。
賞析
這首詞寫往日初見美人時的歡悅與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悵,在追憶對比中抒發好景不長,人生苦短的慨嘆。
首句“水綠”、“風暖”兩個細節都暗示出“正是一年春好處。”春天,好風輕吹,池塘碧綠,也是花開的季節。花未明寫,於下片“賞花”二字補出.讀者自知。“池塘水綠風微暖”,通過眼觀身受,暗示詞人正漫步園中;這眼前景又彷彿過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記得”以下的敘寫。這一句將“風”與“水”聯在一起。又隱隱形成“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動人畫面,由池水的波動暗示着情緒的波動。
以下詞人寫了一個回憶中的片斷。這分明是春日賞花宴會上歌舞作樂的片斷。但他並沒有一一寫出,與下片“當”“賞花”等字互見,情景宛在。這裏只以詳筆突出了當時宴樂中最生動最關情的那個場面:“記得玉真初見面”。緊接二句就寫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這是此詞中膾炙人口的工麗俊語。以“響琤琮”寫聽覺感受,以“紅亂旋”寫視覺感受,均甚生動。“琤琮”雙聲。“亂旋”疊韻。雙聲對疊韻.構成語言上的迴環之美。這一聯雖只寫歌舞情態,而未著一字評語,卻全是讚美之意。
上片寫到“初見面”,應更有別的情事。下片卻不復寫到“玉真”。未盡其言,留給讀者去想像。“玉鉤闌下香階畔”,點明一個處所,這大約就是當時歌舞宴樂之地。故此句與上片若斷若聯。“醉後不知斜日晚”,作樂競日,畢竟到了宴散的時候。仍似寫當筵情事。不過,詞的黃昏斜日又常常是象徵人生晚景的。此句實兼關昔與今。這就爲最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此詞結句只說“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而今無一半”,絲毫未提“玉真”,其實她應包含在“當時共我賞花人”之內。至於她究竟屬於哪“一半”,也沒有說,卻更耐人尋味。
詞的上片說“玉真”而不及“賞花人”,下片說“賞花人”不及“玉真”,其實是明寫與暗示交替而互見,這種寫法不惟筆墨省淨,而且曲折有味。

晏殊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賢)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爲祕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爲“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 3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