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波面銅花冷不收,玉人垂釣理纖鉤,月明池閣夜來秋。 江燕話歸成曉別,水花紅減似春休,西風梧井葉先愁。
拼音

所属合集

#宋詞三百首

譯文

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銅鏡,好像誰將它丟在冷夜裏不來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釣竿,將一彎纖細的月鉤垂釣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閣,夜來池閣秋風冷。 當年像雙燕呢喃話歸,清晨時勞燕分飛,各自西東,彷彿隨着春意終結,水面上蓮荷凋謝了豔紅。瑟瑟西風吹過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葉子先自飄零。

注釋

銅花:銅鏡。比喻水波清澈如鏡。古代銅鏡刻有花紋,故稱銅花。 纖鉤:新月影,如鉤,彎細的月影,約農曆初二、三時的月亮。黃庭堅《浣溪沙》詞:“驚魚錯認月沉鉤”。 水花紅:水邊紅蓼(liǎo),也叫水蓼,莖葉呈紅色。柳永《八聲甘州》詞:“是處紅蓑翠減,冉冉物華休。”這裏借用其意。 曉:清晨時分。 水花:荷花。崔豹《古今注》:“芙蓉一名荷華,一名水目,一名水芝,一名水花。”春休:春天結束。 梧井:井,即露井,無蓋井。葉先愁:樹葉先凋謝。梧井,取前《解連環》(暮檐涼薄)“嘆梧桐未秋,露井先覺”詞意,因梧桐落葉最早,由其葉落,即知秋至。

此詞爲西湖秋夜,相思懷人之作。上片寫景寓情。“冷不收”,乃詞人故作疑詢:誰人於冷夜時將它棄而不收?“玉人垂釣理纖鉤”指詞人眼望一彎新月倒映於湖波之下,竟幻化出一位“玉人”,即月宮美人嫦娥垂釣於西湖。這真幻交融的想象極富詩意和人情味。“月明池閣”,點出詞人身在池閣,眺望月明西湖之景,而“夜來秋”寫出詞人在池閣上夜不成寐,感到秋風襲人之寒意,透出一種淒涼的心境。 下片追憶當時曉別情景。以江燕、水花意象組合成勞燕分飛,花落人亡的悲慼景象。“水花紅減”寫西湖水面荷花之豔紅美景衰減、殘敗景象。最後以景結情,勾畫了一幅池閣庭院西風瑟瑟,梧桐葉落的畫景,以“先愁”二字傳達出桐葉先愁,憔悴自殞的悲慼意象,隱含着詞人悲愁飄淪之感。

賞析

此詞乃是借寫西湖秋夜之景,以此來懷念舊人之作,全詞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於景,繪出西湖秋夜清冷悽寂之景,奇幻優美。當時波平如鏡,月影在水,而詞人只覺得梧桐葉落,一派秋意,生動描繪了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圖。“冷不收”是詞人的刻意之言,說銅鏡被遺落在淒冷的夜晚沒有人收。陳洵在《海綃說詞》裏說:“‘玉人垂釣理纖鉤’是下句倒影,非謂真有一玉人垂釣也。”“玉人垂釣理纖鉤”營造了一個虛幻美麗的景象,寫詞人看見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現了一位“玉人”。這位玉人就是傳說中的月宮美人嫦娥。月亮是真實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虛假的,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顯示出詞人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而且具有人情味。最後一句說池閣月夜冷寂方知已經人秋。“月明池閣”,點明詞人身在池閣,欣賞月明西湖之景,而“夜來秋”寫出詞人在池閣上輾轉難眠,只感到陣陣秋風襲來,分外奇寒,暗喻內心的淒涼。 下片回首當年與情人離別的情景,以西風井邊梧桐落葉的蕭瑟景色渲染悲涼氣氛。 詞人與情人在拂曉告別,看見湖水上的紅蓮都凋謝了,瑟瑟的西風吹得梧桐葉紛紛掉落。詞人取江燕、水花的意象,描繪了一個勞燕分飛,花自飄零人自悲的悽慘景象。“水花紅減”描寫了西湖水面上嬌豔的荷花凋敗的景象,詞人感嘆時光的流逝,暗含對情人的相思之情。最後一句寫景,卻不僅僅是寫景,景中見情,將詞人悲切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西風”句是指西風吹拂梧桐,樹葉瑟瑟抖動,如同悲秋,暗寓詞人對飄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全詞意境朦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吳文英

吳文英

吳文英,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遊幕終身。於蘇、杭、越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爲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爲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後“困躓以死”。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 ► 3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