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石榴诗

涂林未应发,春暮转相催。 然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 西域移根至,南方酿酒来。 叶翠如新剪,花红似故裁。 还忆河阳县,映水珊瑚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塗林:古代的一種植物,此處可能指石榴樹還未開花的景象。
  • :開花。
  • 春暮:春天末期。
  • 然燈:點燈。
  • 夜火:燈火,夜晚的照明。
  • 連珠:形容石榴果實緊密排列,像串珠子一樣。
  • 早梅:冬季開花的梅花,此處與石榴對比。
  • 西域:古代中國對西方地區的泛稱。
  • 移根:移植石榴樹。
  • 南方釀酒:石榴可以釀酒,南方地區可能有此傳統。
  • 葉翠:葉子顏色鮮綠。
  • 新剪:形容葉子新鮮如剛修剪過。
  • 花紅:花朵顏色鮮豔。
  • 故裁:像是故意裁剪出來的美麗圖案。
  • 河陽縣:古地名,在今河南孟縣一帶,以產石榴聞名。
  • 映水:倒映在水中。
  • 珊瑚:形容石榴花鮮豔如珊瑚。

翻譯

春天快要結束時,石榴樹雖然還未開花,但似乎被催促着加速生長。夜晚,點燃的燈火在黑暗中閃爍,如同明亮的夜火;而石榴的果實緊密排列,彷彿比早開的梅花更勝一籌。這株石榴是從遙遠的西域移植過來的,南方的人們則用它來釀製美酒。它的葉子碧綠如新剪,花朵紅豔得彷彿是精心裁剪的藝術品。每當想起河陽縣,那裏的石榴花開滿水面,猶如水中珊瑚般絢麗。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石榴從春暮催發到花開的場景,展現了其生機勃勃的景象和獨特的魅力。詩人運用比喻,將燈火比作夜火,連珠的石榴果實比作早梅,形象生動。同時,通過對西域移來的石榴的提及,增添了異域風情。詩人的情感融入對河陽石榴的回憶中,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懷念和對家鄉的思念。整首詩語言優美,富有畫面感,展現出詩人對石榴的喜愛和對生活情趣的細膩觀察。

蕭繹

蕭繹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北朝時期樑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 蕭繹於514年封湘東王,早年因病而一眼失明。547年出荊州,任荊州刺史、使持節、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樑南北秦九州諸軍事、鎮西將軍。侯景之亂時,梁武帝遣人至荊州宣讀密詔,授蕭繹爲侍中、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製,其餘職務如故。549年梁武帝餓死臺城後,蕭繹首先發兵攻滅自己的侄兒河東王蕭譽與哥哥邵陵王蕭綸,並擊退襄陽都督蕭詧(蕭譽之兄弟)的來犯;之後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消滅侯景。552年侯景死後,蕭繹即帝位於江陵。當時,羣臣中有人建議返回舊都建康,但蕭繹沒有同意。 蕭繹即帝位之後,其弟武陵王蕭紀稱帝於益州;於是蕭繹便派兵前往四川消滅蕭紀,同時也請求西魏出兵。此舉給了西魏可趁之機,益州因此淪落敵手。554年,蕭繹給西魏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又極爲傲慢。宇文泰大爲不滿,命令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等將領以5萬兵馬進攻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梁元帝戰敗,由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隨後,便率太子等人到西魏軍營投降。不久爲襄陽都督蕭詧以土袋悶死,江陵“闔城老幼被虜入關”,後葬於潁陵,潁陵現存一對石獸(方旗廟石刻)。 梁元帝是一個愛好讀書與喜好文學的君主,“四十六歲,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 ► 1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