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巴火:古代巴郡一帶取火之法,此指鑽木取火。巴地多山地,以其俗尚該特殊取火方式。
- **浮家:指船居、漂泊不定的生活 。
- **去國:離開京都或故鄉。
- **客路:旅途。
- ****賒(shē)**:長、遠。
- **御柳:宮廷中的柳樹。
- **銀燭:白色的蠟燭。
- **京花:這裏指京師培育的名貴牡丹花 。
- ****香鬟(huán)**:指年輕女子的鬟發,此處借指女子。
- **瘴(zhàng)霧:南方山林間溼熱蒸鬱能致人疾病的霧氣,也用以借指疾病等困境。
翻譯
我如今再次像巴地人那樣鑽木取火,仍然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離開京都已有多年,漫長的旅途讓我感覺道路遙遠漫長。哪裏還能盼到青煙飄舞在皇宮的柳林間呢,也只能用銀燭來映照這些從京師來的豔麗牡丹了。那些美麗的女子半醉微醺,發鬟傾側,頭上插着的牡丹花枝顯得格外沉重;而我的雙眼因爲病痛早已模糊不清,就像被瘴霧遮掩了一般。眼前這如錦繡鋪就的天地,這般春色好像永遠不會消散,那就任憑房檐的雨水捲起泥沙吧,也絲毫影響不了這美好景色。
賞析
這首詩是范成大在清明時節舉辦牡丹會時所作。首聯中詩人以「再鑽巴火尚浮家」表現出自己生活的漂泊不定,「去國年多客路賒」則抒發背井離鄉、路途迢迢的漂泊羈旅之愁。頷聯通過「那得」和「且將」的對比轉折,一方面羨慕京都宮中的清明盛景,一方面又只能退而求其次用銀燭欣賞牡丹,委婉表達詩人遠離京都後心中的落寞與無奈。頸聯以「香鬟」與「病眼」形成鮮明的對照,在描繪出嬌美的女子被牡丹映襯得更爲豔麗的同時,也道出了自己遭貶謫後身體多病、雙目昏花的悲苦,體現了病痛和憂愁雙重疊加。尾聯中,「錦地繡天春不散」描繪出眼前牡丹盛開時如錦緞佈滿天地、春天永恆的美好畫面,「任教檐雨捲泥沙 」則表現出詩人拋開外界干擾的豁達,由前文的傷感無奈,轉爲對眼前美好盡情享受、對生活的達觀態度。整首詩情感豐富複雜,細膩精妙,在今昔對比、境遇對比中表現出對過去的追憶、現實的鬱悶以及超脫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