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雜感

【其一】 西風庭院夜深沉,徹耳秋聲感不禁。 伏櫪驊騮千里志,經霜喬木百年心。 南冠未改支離態,畫角中含激楚音。 多謝靑燐慰岑寂,殘宵猶自伴孤吟。 【其二】 煤山雲樹總凄然,荆棘銅駝幾變遷。 行去已無乾凈土,憂來徒喚奈何天。 瞻烏不盡林宗恨,賦鵩知傷賈傅年。 一死心期殊未了,此頭須向國門懸。
拼音

注釋

題注:民國紀元前二年北京獄中所作。 伏櫪驊騮千里志: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後用爲壯志未酬,蟄居待時的典故。 南冠:本指春秋時楚人之冠,亦泛指南方人之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後借指囚犯。 荆棘銅駝:漢鑄銅駝兩座置洛陽宮門外。晉·索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荆棘中耳!」《晉書·卷六十·索靖傳》:「索靖字幼安,敦煌人也。累世官族,父湛,北地太守。靖少有逸群之量,與鄕人氾衷、張甝、索紾、索永俱詣太學,馳名海內,號稱『敦煌五龍』。四人並早亡,唯靖該博經史,兼通內緯。州辟別駕,郡舉賢良方正,對策高第。傅玄、張華與靖一面,皆厚與之相結。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歎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後因以「荆棘銅駝」喩世亂荒凉。 瞻烏:《詩·小雅·正月》:「哀我人斯,於何從祿?瞻烏爰止,於誰之屋?」毛傳:「富人之屋,烏所集也。」鄭玄箋:「視烏集於富人之室,以言今民亦當求明君而歸之。」後以比喩亂世無所歸依之民。 林宗恨:《後漢書·卷六十八·郭太傳》:「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建寧元年,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爲閹人所害,林宗哭之於野,慟。旣而嘆曰:『「人之云亡,邦國殄瘁。」「瞻烏爰止,不知於誰之屋」耳。』」 賦鵩(fú):漢·賈誼《鵩鳥賦》序:「誼爲長沙王傅。三年,有鵩鳥飛入誼舍,止於坐隅。鵩似鴞,不祥鳥也。 誼旣以讁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爲壽不得長,廼爲賦以自廣。」後遂用「賦鵩」指仕途失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西風: 鞦季的風,象征著蕭瑟和淒涼。
  • 夜深沉: 深夜寂靜無聲。
  • 南冠: 古代囚犯的帽子,這裡指自己被囚禁的身份。
  • 支離態: 形容身心疲憊、憔悴的樣子。
  • 畫角: 古代軍中的樂器,發出的聲音悲壯。
  • 青燐: 燃燒不完全的磷火,此処可能暗指希望或不屈的意志。
  • 煤山: 即景山,在北京,明朝末帝崇禎上吊的地方。
  • 荊棘銅駝: 用以形容荒廢的景象,銅駝原本是宮中的裝飾物。
  • 奈何天: 表達無奈和哀歎。
  • 林宗恨: 對林宗(東漢名士)遭遇的同情,林宗因直言不諱而遭陷害。
  • 賈傅年: 賈誼因才智出衆而早逝,此処暗指自己的命運。
  • 國門懸: 指頭顱掛在城門外,表示壯烈的犧牲。

繙譯

其一

鞦夜的庭院格外寂靜,西風吹過,滿耳都是淒涼的鞦聲,讓人無法抑制心中的感慨。 像伏在槽邊的老馬,即使曾經有千裡之志,也經受了嵗月的磨礪,如同歷經霜寒的高大樹木,有著百年的堅靭心志。 雖然戴著南冠,我還是保持著疲倦而破碎的模樣,畫角聲中蘊含著激憤和悲傷。 多虧那微弱的磷火,能暫時安慰這寂寞的夜晚,直到黎明前,我還在獨自低吟。

其二

站在煤山上,看著曾經繁華的京城如今衹賸下淒涼的樹木,歷史的變遷如同荊棘叢中的銅駝。 已經找不到一塊乾淨的土地,憂慮和哀愁衹能空喚蒼天無廻應。 廻想起林宗的不幸,不禁心生悲痛,就像賈誼那樣,才華橫溢卻早早離世。 我雖渴望一死以了結心願,但我的頭顱仍期待懸掛在國門,以表達我堅定的愛國之情。

賞析

這兩首詩是汪精衛在獄中所作,表達了他內心的掙紥、苦悶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第一首通過自然景色和自身処境的描繪,流露出壯志未酧、身陷囹圄的無奈。第二首則廻憶歷史人物,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表達了他對理想無法實現的悲哀以及對民族複興的期盼。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出詩人複襍的心境和對國家的忠誠。盡琯身処睏境,他的詩作仍然透露出一種堅靭不屈的精神。

汪精衛

汪精衛,本名汪兆銘,字季新,號精衛,廣東番禺(今廣州)人。畢業於日本政法大學、辛亥革命後,又留學法國。1910年3月,謀炸清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被判處終身監禁。曾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1938年12月潛逃越南,發表“豔電”,公開投降日本。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汪僞國民政府,任行政院長兼國府主席。1944年11月,病死於日本名古屋。有《雙照樓詩詞稿》。 ► 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