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竹記
譯文
注釋
註釋
- 竹本固:本,根部;竹子的根部很牢固。
- 善建不拔者:善於建樹的、堅定不移的人。
- 中立不倚者:立身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 體道:體悟大道。
- 虛受:虛心接受。
- 砥礪:磨礪。讀(dǐ lì )
- 夷險一致者: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始終如一的人。
- 庭實:庭院中的觀賞物。
- 拔萃選及第:通過拔萃科考試。
- 校書郎:官職名。
- 假居:借住。
- 殄瘁(tiǎn cuì):枯萎凋謝。
- 捐館:去世。
- 筐篚(kuāng fěi):竹製容器,這裏作動詞,指用竹筐裝。
- 彗帚:掃帚,這裏作動詞,指用掃帚砍伐。
- 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爲尋。
- 菶茸薈鬱:雜草叢生、枝繁葉茂的樣子。菶讀(běng)
- 芟蘙薈(shān yì huì):割除雜草。
翻譯
竹子就像是賢能的人,爲什麼這麼說呢?竹子的根穩固,穩固是爲了確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堅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爲了站住身體,君子看見它這種秉性,就想到要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爲了包容道,君子看見它的心,就想到要虛心接受一切有用的東西(想到虛心求道者)。竹子的節堅定,堅定是爲了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就想到要磨鍊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風順還是遇到危險時,都始終如一(想到砥礪名節、無論窮通禍福,始終如一的人)。正因爲如此,君子都喜歡種竹,把它作爲庭院中存在價值的東西。
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憑藉吏部拔萃科考取進士,被任命爲校書郎。開始在長安訪求借住的地方,最終在常樂裏找到已故關相國私宅的東亭,在那裏住了下來。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東南角,見這裏長着幾叢竹子,枝葉凋敝,毫無生氣。向關家的舊人詢問,答道:「這些竹子是關相國親手栽種的。自從相國死後,別人借住於此,賣筐的人來砍,做掃帚的人也來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長的已不到八尺,數量也不到百竿了。還有平常的草木混雜生在竹叢中,長得繁盛茂密,簡直都沒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這些竹子,是由年邁德崇的關相國親手種植,現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賤。但即使被砍削、廢棄到這種程度,其秉性卻仍然不變。於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鏟掉,給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層,沒用一天就幹完了。從此以後,這些竹子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隨風依依,生機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嘆啊!竹子,不過是一種植物,與人有什麼關係呢?就由於它與賢人相似,人們就愛惜它,培植它,何況對於真正的賢人呢?然而,竹子與其它草木的關係,也就象賢人與一般人的關係一樣。唉!竹子本身並不能把自己與其它草木區別開來,要靠人來加以區別,賢人本身並不能把自己與一般人區別開來,要靠使用賢人的人來加以區別。因此,寫了這篇《養竹記》,書寫在東亭的壁上,是爲了留給以後居住這所房子的人,也是爲了使現在使用賢人的人知曉罷了。
賞析
這篇《養竹記》是白居易早期作品,通過對竹子生長境遇的描述和議論,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作者開篇以竹子的四種特性——「本固」「性直」「心空」「節貞」類比君子的美德,指出君子喜愛竹子是因其所象徵的高尚品格。
文中講述了作者在常樂裏故關相國私第的東亭,見到曾經相國親植卻遭人砍伐、雜草叢生的竹子,心生憐憫並精心養護,使其重煥生機。這一過程體現出作者對美好事物被輕易損壞的惋惜和對高潔品質的珍視。
文章由物及人,通過竹子「不能自異,唯人異之」,類比賢人「不能自異,唯用賢者異之」,深刻揭示了賢才是否能被重用取決於統治者是否有識人之明,表達了作者希望賢才得到重視和任用的迫切願望,寄寓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文風樸實,寓意深遠,借養竹之事,道盡人事之興衰與賢才之境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