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徵君傳

· 方苞
孫奇逢,字啓泰,號鐘元,北直容城入也。少倜儻,好奇節,而內行篤修;負經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強以仕。先是,高攀龍、顧憲成講學東林,海內士大夫立名義者多附焉。及天啓初,逆奄魏忠賢得政,叨穢者爭出其門,而目東林諸君子爲黨。由是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繆昌期次第死厰獄,禍及親黨。而奇逢獨與定興鹿正、張果中傾身爲之,諸公卒賴以歸骨,世所傳“范陽三烈士”也。 方是時,孫承宗以大學士兼兵部尙書經略薊、遼,奇逢之友歸安茅元儀及鹿正之子善繼皆在幕府。奇逢密上書承宗,承宗以軍事疏請入見。忠賢大懼,繞御牀而泣,以嚴旨遏承宗於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義。臺垣及巡撫交薦屢徵,不起,承宗欲疏請以職方起贊軍事,使元儀先之,奇逢亦不應也。其後畿內盜賊數駭,容城危困,乃攜家入易州五公山,門生親故從而相保者數百家,奇逢爲教條部署守御,而絃歌不輟。 入國朝,以國子祭酒徵,有司敦趣,卒固辭。移居新安,旣而渡河,止蘇門百泉。水部郎馬光裕奉以夏峰田廬,逆率子弟躬耕,四方來學,願畱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與鹿善繼講學,以象山、陽明爲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説。其治身務自刻砥,執親之喪,率兄弟廬墓側凡六年。人無賢愚,苟問學,必開以性之所近,使自力於庸行。其與人無町畦,雖武夫悍卒工商隸圉野夫牧竪,必以誠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無忌嫉者。方楊、左在難,眾皆爲奇逢危,而忠賢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質行,無不陰爲之地者。鼎革後,諸公必欲強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樂處隱就閑,何故必令與吾儕一轍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河南北學者,歲時奉祀百泉書院,而容城與劉因、楊繼盛同祀,保定與孫文正承宗、鹿忠節善繼幷祀學宮,天下無知與不知,皆稱曰夏峰先生。 贊曰:先兄百川聞之夏峰之學者,徵君嘗語人曰:“吾始自分與楊、左諸賢同命,及涉亂離,可以犯死者數矣,而終無恙,是以學貴知命而不惑也。”徵君論學之書甚具,其質行,學者譜焉,茲故不論,而獨著其葷葷大者。方高陽孫少師以軍事相屬,先生力辭不就,眾皆惜之,而少師再用再黜,訖無成功,《易》所謂“介於石,不終日”者,其殆庶幾耶。
拼音

譯文

孫奇逢,字啓泰,號鍾元,是北直隸容城人。少年時風流倜儻,喜歡奇特的節操,同時又居家的言行誠懇而美好;自負有著經世之略,常常想要建立顯赫的功業,而又不願勉強出來做官。十七歲,在萬歷二十八年考順天鄉試考中。 在這之前,高攀龍、顧憲成在東林講學,海內有名節的士大夫常常追隨他們。到了天啓初年,逆賊魏忠賢把持朝政,貪官污吏爭相巴結他成爲他的門下走狗,而又把東林諸君子爲看做是朋黨。由此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繆昌期先後死在東厰監獄,禍事連坐到親人朋友。而孫奇逢偏和定興的鹿正、張果中盡力地設法救助,死難諸公最終有賴他們纔得以尋回遺體,這就是世間所傳“范陽三烈士”。 在這時,孫承宗憑大學士兼兵部尙書的身份負責薊、遼兩地的軍事事務,孫奇逢的朋友歸安(地名)的茅元儀和鹿正的兒子子善繼都在孫承宗幕府。孫奇逢悄悄給孫承宗上書,承宗用軍事名義上疏請求進京見駕。魏忠賢很害怕,繞著皇帝御牀哭泣,最後用嚴厲旨意把承宗截畱在半路不得回京。而世人由於這箇事情更加看重孫奇逢的大義。御史和巡撫都交相上疏推薦孫奇逢出來做官,但孫奇逢不願做,孫承宗想上疏請用職方的官位來起用孫奇逢輔佐軍事,讓茅元儀先出來做官,孫奇逢也不答應。後來京城管轄的地區內盜賊多次騷動,容城危困,於是孫奇逢帶著全家進入易州五公山隱居,他的門生親故跟著以保護他的多達幾百家,孫奇逢制定規程部署防守,同時又不停地讀書教化。 到了清朝時代,官府用國子祭酒的官職來徵召他,有關部門敦促他,最後他還是堅決推辭。後來搬家到新安,已經渡過河(黃河?),畱住在蘇門百泉。水部郎馬光裕把夏峰田廬奉送給他,他接受了幷率領子弟耕種,四方來求學的人,願畱下來的人,也授給田地讓他耕種,他所居住的地方於是成爲了村落。 孫奇逢開始和鹿善繼講學,把陸九淵王陽明的學説作爲宗旨,到了晚年,就融會貫通朱熹的學説。他修身一定刻苦磨練,守父母的喪期,是率領兄弟在墓旁建草廬居住共六年。無論賢能愚笨的人,如果來問學,必定用性之所近來啓發他,使他自己努力做好日常之事。他對人從來不擺架子,即使是兵卒工人商人農夫牧童,也一定會誠心對待,由於這樣天下聞名,卻沒有誰嫉妒他。正値楊漣、左光斗受難時,大家都爲孫奇逢感到危急,而魏忠賢身邊的人都是京師附近的人,曏來敬重孫奇逢的品質德行,全都悄悄爲他畱有餘地不過分追逼。 清朝取代大明以後,各位名士都想硬要孫奇逢出來做些事情,平凉的胡廷佐説:“人各有志,他自己樂於享受隱居閑散的生活,爲什麽一定要他和我們這些人一樣呢?”在夏峰居住了二十五年後,死了,享年九十二歲。黃河兩岸的學者,逢年過節就在百泉書院奉祀孫奇逢,而容城的同劉因、楊繼盛一起祭祀,保定的同孫文正承宗、鹿忠節善繼憶起在學宮祭祀,天下無論知與不知,皆稱孫奇逢爲夏峰先生。 贊(一種文體)説:我的哥哥百川從夏峰的學者那裏聽説,孫奇逢曾經對人説:“我開始自己料想與楊漣、左光斗諸賢是一樣的命運(即下獄被害),待到後來經歷離亂,能進入死亡的次數有好幾次,然而最終還是安然無恙,因此學貴知命而不惑。”孫奇逢論學的書很多,他的品質操行,學者們都記述了,所以這裏就不再講了,而單單記述他那些分明的大行。正當高陽孫承憲把軍事委託給孫奇逢,他盡力推辭不去擔任,大家都認爲這很可惜,而孫承憲兩次被起用兩次被罷免,到頭來無所成功,《易》所説的“介於石,不終日”,大槪就是這樣吧。

注釋

孫徵君:孫奇逢,字啓泰,一字鐘元,明清之際學者,明亡後隱居,清廷屢徵不出,與黃宗羲、李顒幷稱三大儒,著有《理學宗傳》、《夏峰先生集》等。徵君稱朝廷徵聘不出的隱士爲“徵君”,“又稱“徵士”。 北直:即北直隸。舊稱直屬國都的地區爲直隸。明代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以直屬北京的地區爲北直隸,直屬“畱都”南京的地區爲南直隸。北直隸包括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大部、河南、山東小部地區。 容城:今河北省容城縣。 倜儻(tì tǎng):豪放灑脫。 內行:居家的言行。 篤修:誠懇而美好。 著功烈:行顯赫的功業。 高攀龍:字存之,無錫人,明代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進士,天啓年間(公元1621年—公元1627年)因反對魏忠賢被革職,講學無錫東林書院,爲東林黨領袖之一,後魏忠賢派人前往抓捕,投水而死。 顧憲成:字叔時,無錫人,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進士,官至吏部郎中,後被革職,與高攀龍等同講學於東林書院,世稱“高顧”,亦爲東林黨領袖之一。 名義:名節。 叨穢者:指貪官污吏。叨,通“饕”,貪焚。 楊漣:字文儒,號大中,應山(今湖北省應山縣)人,曾上疏數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逮下獄,死於獄中。 左光斗:字遺直,號浮丘,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進士,官至左僉都御史。天啓年間(公元1621年—公元1627年)爲魏忠賢所害,死於獄中,追謚忠毅。 魏大中:字孔時,嘉善(今浙江省嘉善縣)人,因疏劾魏忠賢下獄,死獄中。 繆昌期:字當時,江陰(今江蘇省江陰縣)人,爲魏黨誣陷被捕,死於獄中。 鹿正:明末文學家鹿善繼之父,定興(今河北省定興縣)人。曾傾家營救楊漣、左光斗,時稱鹿太公。 張果中:字子度,新城(今河北省新城縣)人。楊漣、左光斗入獄後,孫奇逢、鹿正及張果中商議,募捐得數千金,入京營救,楊、左死獄中,營救未成。後周順昌被捕,孫奇逢又籌金數百加以營救,周順昌死,孫奇逢就以籌金爲他辦喪事。 范陽:古郡名,轄區相當今北京大部,及天津、河北保定部分地區。容城、定興、新城俱屬古范陽郡。 烈士:古時指有志功業,壯懷激烈之士爲烈士,與今義不同。 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人,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進士,天啓(公元1621年—公元1627年)初年,以大學士兼兵部尙書經略薊、遼(包括順天、保定、遼東等地),後爲魏忠賢排擠去職。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清兵攻高陽,孫率家人守城拒敵,城破自殺。 經略:明代有重要軍務時,特設經略,負責一箇地區的軍務。 茅元儀:字止生,歸安(今浙江省吳興縣東南)人。 鹿善繼:字伯順,定興人,明末文學家。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進士,曾支持東林黨人的斗爭。明亡,清兵攻定興,城陷被害。著有《無欲齋詩抄》等。 疏請入見:上疏請求進京見駕。 臺垣:臺院,即御史。當時御史黃宗昌、巡撫張其平等,都上奏章推薦孫奇逢。 交薦屢徵:交相推薦,屢次徵聘。 職方:官名。當時在兵部設職方司,掌管疆域地圖等。 贊:輔助。 易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 五公山:在易縣西。 教條:勸諭性的條規。 絃歌:古代讀詩,用琴瑟伴奏者稱“絃歌”,後即泛指儒家的禮樂文化教育。 國朝:古人稱當朝爲國朝,此指清朝。 國子祭酒:學官名,爲舊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持人。 敦趣(cù):即敦促。 新安:舊縣名,治所在今河北安新縣。 百泉:在河南輝縣西北的蘇門山麓,爲休養遊覽勝地。 水部郎:工部屬員,掌水利等事。 馬光裕:字繩詒,山西安邑(今運城縣)人。 奉:奉送。 夏峰:蘇門山諸峰之一。 聚:村落。 象山:陸九淵,字子靜,江西金溪人,曾講學於象山(在今江西省貴溪縣西南),世稱象山先生,南宋哲學家。陸九淵也講理,但不承認程朱所講的客觀絶對的“天理”,而主張“心即理”,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 陽明:王守仁,字伯安,餘姚(今浙江省餘姚縣)人,曾居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明代哲學家。王守仁繼承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説,強調“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提倡“致良知”,認爲封建倫常道德觀念,都是人們生而有之的稟性(即“良知”)。王陽明的這種主觀唯心主義學説在明中後期形成學派,影響很大。 和通:融和貫通。 朱子: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婺源(今江西省婺源縣)人。南宋理學家,主張存在客觀絶對的“天理”,而“天理”的內容又不外三綱五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以維繫封建的綱常秩序。朱熹的學説源於北宋程顥、程頤的學説,故與二程之學合稱“程朱理學”,在明清時代被尊爲官方哲學,影響極大。 刻砥:刻苦磨煉。 開:啓發。 庸行:日常行事。 町畦(tīng qí):界限。“無町畦”意爲不擺架子。 牧竪:牧童。舊稱童僕爲“竪”。 陰爲之地:暗中爲他畱下餘地,不過分逼迫。 地:地步,餘地。 鼎革:改舊換新,舊時多指改朝換代,此處指明亡清立。 平凉:今甘肅省平凉縣。 吾儕(chái):我輩。 劉因:字夢吉,號靜修,容城人,宋元之際學者,著有《靜修集》。 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容城人,嘉靖年間(1522—1566)進士,因彈劾嚴嵩而被害。 分:料想。 質行:品質操行。 譜:記述。 犖犖(luò):分明。 孫少師:即孫承宗。少師一般爲大官加銜,幷無實職。 “介於石,不終日”:語出《易經·豫》。“介於石”,《説文·通訓定聲》認爲“介”假借爲“扴”,《朱子語類》:“介於石,言兩石相摩擊而出火之意。” “其殆庶幾耶”句:孫承宗的遭遇大槪就近似《易經》所説的“介於石,不終日”吧。殆,大槪;庶,差不多。

《孫徵君傳》是清代方苞所著的散文,表現孫奇逢不畏權奸勢焰的剛直正義的品格和明亡後拒不做官的志行,寄寓著作者的民族感情。文中頌揚孫奇逢堅持陸九淵、王守仁、朱熹之學,立身孝義,則表現了作者的封建正統思想。 方苞倡言“義法”,尤其講究翦裁取捨,對人物傳記,更強調去粗取精,捨其“末迹”,著其大節,以精當的材料,表現人物主要的精神品格。對於記人記事之文,這是一箇可取的原則。這篇文章及他記敍陳馭虛、錢澄事迹的文章,均取此原則。
方苞

方苞

清安徽桐城人,字鳳九,一字靈皋,晚號望溪。康熙四十五年會試中式,以母病歸,未應殿試。五十年,以爲戴名世《南山集》作序,下獄。兩年後,免罪入旗。因大學士李光地薦,入直南書房,改直蒙養齋,充武英殿修書總裁。世宗即位,得出旗歸原籍。雍正、乾隆間,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以事削銜。爲學宗程朱,文章學韓歐,爲桐城派古文初祖,號爲一代正宗。曾奉高宗命,選八股文成《欽定四書文》。有《望溪文集》。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