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小子
譯文
注釋
序
註釋
- 逆旅:旅店 。
- 苦羸(léi):困苦瘦弱。
- 撻(tà)擊:鞭打。
- 叩:詢問。
- 什器:各種器具。
- 孺(rú)子:小孩。
- 恤:顧及。
- 檄(xí):用檄文徵召、曉諭。
- 捕詰(jié):逮捕審訊。
- 俾(bǐ):使。
- 保任:擔保。
- 逾歲:過了一年。
- 曾:曾經。
- 呵詰:呵斥責問。
- 以鄉八刑糾萬民:用鄉中的八種刑罰來糾正百姓的不良行爲。八刑,古代用以教化百姓的八種刑罰。
- 不弟(tì):不悌,對兄長不恭順。弟,通「悌」。
- 奇(jī)邪:異於正常的、不正的事情。
- 偷:澆薄,不厚道。
- 遁:迴避,逃避職責。
翻譯
戊戌年秋季九月,我從塞上歸來,住在石槽。旅店裏有個小男孩,身形困苦又瘦弱,穿着破舊的單衣,沒穿襪子和鞋子,而旅店主人猛烈地鞭打他,他哭得十分悲傷。我向左右鄰居詢問,他們說:「這孩子是他兄長的遺孤。有一塊田,家中牲畜、農具等大略具備。(旅店主人)害怕孩子長大後與他分割家產,所以根本不顧及孩子的寒冷飢餓,還讓他做繁重的勞役;夜晚就把他關在屋子外面,寒風颳起時,孩子恐怕活不下去了。」我到了京城後,兩次寫信告訴京兆尹,應當發公文給當地縣衙,逮捕審訊(旅店主人),讓鄉鄰擔保後再釋放他。
過了一年的四月,我再次路過這個地方,有人對我說 :「那孩子果然在去年冬天死了,而旅店主人也突然死去,他的妻子兒女、田產住宅、牲畜財物都被別人佔有了。」我問:「官吏曾經呵斥責問過(這件事)嗎?」回答是沒有。
從前先王用道德教化民衆,還擔心那些冥頑不靈的人不能明白,所以「用鄉中的八種刑罰來糾正百姓的不良行爲」。那些不孝順父母、對兄長不恭順、與鄰里不和睦、與親戚不親密、不講誠信、不體恤他人的人,就要用刑罰來懲治他們。而且五家相互擔保,一家犯了罪或有不合常規的事,其餘四家都要連帶受罰,這是爲了堵塞作惡的途徑,使民衆沒有機會走向邪惡。管仲制定的法令,從鄉師到什伍之長,一級級相互監督檢查,犯罪的責任都要追究到負責的官員。周公所憂慮的,不過是民俗的澆薄而已;到了管仲時,又擔憂吏情的迴避職責,從這裏便可看出世事的變遷了 。
賞析
這篇文章以簡潔質樸的語言,講述了一個令人痛心的社會故事。通過逆旅小子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中人性的醜惡與現實的殘酷。旅店主人爲了貪佔財產,對孤苦的孩子殘酷虐待,導致其死亡,最終自己也不得善終,這種因果報應的情節帶有一定的警示意味。同時,作者還聯想到先王和管仲治理民衆的律法,借古諷今,批判當時社會治理的缺失,表達了對公正有序社會秩序的期盼與呼喚。文章借小事發議論,將社會問題層層剖析,雖文字不多,卻內涵深刻,給人以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