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 · 張冠道中

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 露溼塵難染,霜籠鴉不驚。 戎衣猶鐵甲,鬚眉等銀冰。 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
拼音

譯文

早晨的霧色瀰漫于山谷,戰馬在怒號的北風中嘶叫。 由於霧天霜重,空氣潮溼,儘管部隊在通過,道上卻不起塵埃,樹林裏也聽不見寒鴉的叫聲。 軍衣凍成硬甲,眉梢霜染結成銀色的冰。 在張冠道中慢行,彷彿像在塞北行走。

注釋

張冠道中:1947年3月中旬,胡宗南指揮國民黨軍十四萬餘人,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發動進攻。3月18日晚,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撤離延安。隨後,他在陝北延川、清澗、子長、子洲、靖邊等縣轉戰。張冠道,是他當時轉戰中經過的一條道路。 彌:瀰漫,表示充滿、遍佈。 瓊宇:即玉宇,指天空。 征馬:這裏指戰馬。 嘶北風:在怒號的北風中長鳴。 露溼塵難染:該句寫寒露打溼黃土地,塵土難以沾染衣物。 戎衣猶鐵甲:該句寫軍服因霧沾露溼而結冰,像鐵衣一樣又重又硬。 踟躕(chíchú):徘徊不進,此爲慢行。 塞上:邊塞之上,古代多指西北邊陲。

《五律·張冠道中》是毛澤東在1947年轉戰陝北張冠道時創作的五言律詩。前六句寫冬季早晨行軍邊塞時所見所聞,後面兩句是抒情。該詞通過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表現了詩人浪漫主義情懷和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

賞析

首聯“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寫的是凌晨部隊出發的場景:霧氣瀰漫,北風蕭蕭,偶爾傳來馬的陣陣嘶鳴,給人以蒼涼宏大之感。這兩句寫部隊凌晨出發。馬匹在行進中,是顧不上叫的。而在離開一個地方的時候,或突然停下來時,則會發出習慣性的嘶鳴。例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別友人》)、“馬嘶俱醉起,分手更何言”(李白《魯郡堯祠送吳五之琅琊》)、“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王維《從軍行》),便是這種情形。這首詩寫馬不寫人,是因爲大霧彌天,一切都籠罩在濃霧中。寫馬,是因爲聽得見馬嘶,不寫人,是因爲徵人保持着肅靜。霧作爲一種物候,其特點是瀰漫性,詩人用“瓊宇”這個詞來形容霧晨,可見當天的霧很大。“征馬嘶北風”,容易使人聯想到《古詩十九首》的“胡馬依北風”,原句有禽獸亦戀故土的意思。這也比較符合人們離開一個駐地,哪怕是暫住地的時候的心情。何況每到一地,老鄉都會給自己的部隊以極大的幫助和支持,臨去時難免依依不捨。 頷聯“露溼塵難染,霜籠鴉不驚。”兩句寫張冠道中行軍的情形。通過塵不染、鴉不驚側面烘托出寒露天氣的肅殺,與上一聯的馬嘶、北風融爲一體。“露溼”、“霜籠”是互文,兼管上下句。《詩·秦風·蒹葭》有“白露爲霜”的名句,所以詩中“霜”、“露”往往連帶出現,這裏偏重於霜。由於霧天霜重,空氣潮溼,儘管部隊在通過,道上卻不起塵埃,樹林裏也聽不見寒鴉的叫聲。特別提到“鴉不驚”,是因爲作者在長期的軍旅生活中,習慣了早行中聽見鴉叫,在月夜尤其如此。驟然聽不見鴉叫,反而使徵人感覺異樣。  “戎衣猶鐵甲,鬚眉等銀冰。”這兩句寫到官兵的感受和形容,突出的感覺是寒冷。軍服因沾露水而結冰猶如鐵甲,眉毛被霜凍就像銀冰。比喻大氣雄壯,作者僅僅通過軍服、眉毛兩個細節便將將士們不畏惡劣天氣、不懼路途艱險的昂揚鬥志展現的淋漓盡致。“戎衣”即軍裝。古代軍人穿鎧甲,唐代詩人岑參寫白雪的奇寒,有“都護鐵衣冷難着”之句。解放軍的軍裝是棉布製作的,比“鐵衣”或“鐵甲”保暖性好一些。然而由於太冷,感覺上卻接近,故云“猶鐵甲”。緊接着以一個精彩的細節來表現天氣的寒冷,那就是官兵的眉毛、鬍子上掛滿了銀白的冰粒。寫出這樣的細節,就使人感到冷得新鮮,寒得有趣,流露出一種樂觀的精神。這些詩句頗使人聯想到岑參筆下的“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及“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寫環境的艱苦,同時就突出官兵的不怕艱苦。 最後尾聯“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是對前六句是收束,表現了詩人有壓力、有留戀,有深思的複雜情緒。描寫行軍,卻用“踟躕”二字,這表明在張冠道上的行軍不是急行軍而是慢行軍。毛澤東正是用“蘑菇”戰術迂迴和蔣介石軍團鬥爭,通過迂迴的“蘑菇”戰術消耗敵人,表現了詩人的躊躇滿志。 張冠道的這段路,讓詩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了塞上風光。天氣的惡劣、敵人的追剿都難不倒衆志成城的將士,詩人以豪邁的筆調寫出了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充分體現出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毛澤東

毛澤東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爲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爲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爲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 1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