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 · 閒適

晝閒人寂,聽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雲光舒捲,頓令眼界俱空。 世事如棋局,不著的纔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 龍可豢非真龍,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祿可餌榮進之輩,必不可籠淡然無慾之人;鼎鑊可及寵利之流,必不可加飄然遠引之士。 一場閒富貴,狠狠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爲夭。 高車嫌地僻,不如魚鳥解親人。駟馬喜門高,怎似鶯花能避俗。 紅燭燒殘,萬念自然厭冷;黃粱夢破,一身亦似雲浮。 千載奇逢,無如好書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爐煙。 蓬茅下誦詩讀書,日日與聖賢晤語,誰雲貧是病?樽壘邊幕天席地,時時共造化氤氳,孰謂非禪? 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爲衾枕。機息坐忘盤石上,古今盡屬蜉蝣。 昴藏老鶴雖飢,飲啄猶閒,肯同雞鶩之營營而競食?偃蹇寒鬆縱老,丰標自在,豈似桃李之灼灼而爭妍! 吾人適志於花柳爛漫之時,得趣於笙歌騰沸之處,乃是造花之幻境,人心之蕩念也。須從木落草枯之後,向聲希味淡之中,覓得一些消息,纔是乾坤的橐龠,人物的根宗。 靜處觀人事,即伊呂之勳庸、夷齊之節義,無非大海浮漚;閒中玩物情,雖木石之偏枯、鹿豕之頑蠢,總是吾性真如。 花開花謝春不管,拂意事休對人言;水暖水寒魚自知,會心處還期獨賞。 閒觀撲紙蠅,笑癡人自生障礙;靜覘競巢鵲,嘆傑士空逞英雄。(覘,窺也。――《說文》) 看破有盡身軀,萬境之塵緣自息;悟入無壞境界,一輪之心月獨明。 木牀石枕冷家風,擁衾時魂夢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 談紛華而厭者,或見紛華而喜;語淡泊而欣者,或處淡泊而厭。須掃除濃淡之見,滅卻欣厭之情,纔可以忘紛華而甘淡泊也。 “鳥驚心”“花濺淚”,懷此熱肝腸,如何領取得冷風月;“山寫照”“水傳神”,識吾真面目,方可擺脫得幻乾坤。富貴得一世寵榮,到死時反增了一個戀字,如負重擔;貧賤得一世清苦,到死時反脫了一個厭字,如釋重枷。人誠想念到此,當急回貪戀之首而猛舒愁苦之眉矣。 人之有生也,如太倉之粒米,如灼目之電光,如懸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樂?如何看他不破而懷貪生之慮?如何看他不重而貽虛生之羞? 鷸蚌相持,兔犬共斃,冷覷來令人猛氣全消;鷗鳧共浴,鹿豕同眠,閒觀去使我機心頓息。 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爲冰;悟則苦海爲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間耳。 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爲真。 地寬天高,尚覺鵬程之窄小;雲深鬆老,方知鶴夢之悠閒。 兩個空拳握古今,握住了還當放手;一條竹杖挑風月,挑到時也要息肩。 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 忽睹天際彩雲,常疑好事皆虛事;再觀山中閒木,方信閒人是福人。 東海水曾聞無定波,世事何須扼腕?北邙山未省留閒地,人生且自舒眉。 天地尚無停息,日月且有盈虧,況區區人世能事事圓滿而時時暇逸乎?只是向忙裏偷閒,遇缺處知足,則操縱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與之論勞逸較虧盈矣! “霜天聞鶴唳,雪夜聽雞鳴,”得乾坤清純之氣。“晴空看鳥飛,活水觀魚戲,”識宇宙活潑之機。 閒烹山茗聽瓶聲,爐內識陰陽之理;漫履楸枰觀局戲,手中悟生殺之機。 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般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 會心不在遠,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便居然有萬里山川之勢,片言隻語內,便宛然見萬古聖賢之心,纔是高士的眼界,達人的胸襟。
拼音

所属合集

#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

賞析

在洪氏眼中,人心是一顆明珠,“以物慾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相反,“以情識補貼之,猶明珠而飾以銀黃,其滌除最難。”所謂銀黃,即白銀與黃金,人心一一旦爲情感所支配,就好像在明珠外鍍上金銀,想清除乾淨,使明珠復原,人心復原,談何容易?“故學者不患垢病,而患潔病之難治;不畏事障,而患理障之難除。”洪氏認爲,“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開萬善之門,無如寸心挹損。”一心能抑,雜念不萌,則不損人利己,不害人害己。“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 如果全社會的所有成員都以追求財富時的那種迫切心態去追求學問,以追求功名利祿時的那種強烈願望去追求道德,以熱愛妻子兒女時那種刻骨銘心的情感去熱愛父母,以保命爵位官職時的那種絞盡心計去保家衛國,就是達到了超凡入聖的道德境界。“塞得物慾之路,才堪闢道義之門,弛得塵俗之肩,方可挑聖賢之擔。”相反,“一念之差,足喪夾生之善。” 洪氏將儒釋道三教的處世哲學引入社會文化心態重構的價值取向之中,而這正表明中國傳統社會存在着的嚴重社會問題,社會文化心態處於一個複雜的背景之下,以至於真誠與虛僞,善良與邪惡,正直與歪曲、道義與私情交織在一起,難解難分。民族也因爲其絕大部分成員處於互相設防之中,抵消了凝聚力,增加了內耗度。《菜根譚》總結世道的險惡,指出了對策和良方,認爲有修養的君子處理事情,要儘量避免在別人面前暴露出喜怒哀樂之情,否則,內心深處的狀況將會被人所窺探。所以說:“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同樣道理,對於任何事物都不能過份地表現出愛好,否則,意氣精神就容易爲外物所牽引。自恃才華橫溢,不以世道險惡爲慮,不以嚴肅謹慎的態度待人接物,結果就會遭到陰險小人的伺機陷害。所有這一切,都表明社會文明程度的低下,社會文化心態重構的急迫。 洪氏要求人們“心體澄澈”,一塵不染,常常使自己處於明鏡止水之中;意氣平和,常常使自己身處於風和日麗的氣象中,調整自我,改變觀念,如此一來,“天下自無可厭之事”,“自無可惡之人”。在面對大是大非,邪惡與正義的選擇時,絕對不能有任何的遷就和妥協,一旦態度曖昧,就會喪失正道。但是,遇到利害得失之時,就不能斤斤計較。過於計較個人得失,社會就容易趨利避害的個人私心。 對於榮辱譭譽,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價值標準:“蒼蠅附驥,捷則捷矣,難避處後之羞;蔦蘿依鬆,高則高矣,未免仰攀之恥。”所以,“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爲魚鳥親人”,對於功名利祿,若“直從無處觀究竟,則貪戀自輕。”“直從起處究由來,則怨尤自息。”“宇宙內事,要力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其整治社會心態的思路合乎儒家之轍,十分明顯。 洪氏指出:“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得,衰後罪業,都是盛時作得。故持盈履滿,君子尤兢兢焉。”“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省事者,方知少事之爲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爲禍人。”“處世讓一步爲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爲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想到白骨黃泉,壯士之肝腸自冷;坐老清溪碧嶂,俗流之胸次亦開。”“遍閱人情,始識疏狂之足貴;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爲真。”“地闊天高,尚覺鵬程之窄小;雲深鬆老,方知鶴夢之悠閒。”“紅燭燒殘,萬念自然灰冷;黃粱夢破,一身亦似雲浮。”“一場閒富貴,狼狽爭來,雖得還是失;百歲好光陰,忙忙過了,縱壽亦夭”。作者總是從人生的終極出發,判斷所爲之事,分析所處之世,使人豁然開朗,有機會重新調整心態。在這方面,洪氏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與道家思想相似,佛教思想中的大量觀念也被洪應明應用。用來作爲調整社會文化心態的良方。書中指出:“世事如棋局,不著纔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看破有盡身軀,萬境之塵緣自息;悟入無懷境界,一輪之心月獨明。”“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知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愧。”“人生禍區福境,皆念思造成,故釋氏雲‘利慾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爲苦海;一念清靜,烈熾成池;一念驚覺,船登彼岸。’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槽廛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竹,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云:‘能體塵境爲真境,末了僧家是俗家’。”
洪應明

洪應明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明代思想家、學者,約明神宗萬曆中前後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譚》外,還編著《仙佛奇蹤》四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多記佛老二家故事。《仙佛奇蹤》書序中介紹,他“幼慕紛華,晚棲禪寂”,說明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則歸隱山林,修道求仙。萬曆三十年(1602年)前後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 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