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馬賦

歲令云徂,盧或可呼,千金一擲,百萬十都。 樽俎具陳,已行揖讓之禮;主賓既醉,不有博弈者乎? 打馬爰興,摴蒲遂廢。實博奕之上流,乃閨房之雅戲。 齊驅驥騄,疑穆王萬里之行;間列玄黃,類楊氏五家之隊, 珊珊珮響,方驚玉蹬之敲;落落星羅,忽見連錢之碎。 若乃吳江楓冷,胡山葉飛;玉門關閉,沙苑草肥;臨波不渡,似惜障泥。 或出入用奇,有類昆陽之戰;或優游仗義,正如涿路之師; 或聞望九高,脫復庾郎之失,或聲明素昧,便同癡叔之奇。 亦有緩緩而歸,昂昂而出,鳥道驚馳,蟻封安步。 崎嶇俊坂,未遇王良;侷促鹽車,難逢造父。 且夫丘陵云遠,白雲在天,心存戀豆,志在著鞭。止蹄黃葉,何異金錢? 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覈其殿最。 運指麾於方寸之中,決勝負於幾微之外。且好勝者人之常情,小藝者士之末技。 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 將圖實效,故臨難而不迴;欲報厚恩,故知機而先退。 或銜枚進,以踰關塞之間;或賈勇爭先,莫悟穽塹之墬。 皆由不知止足自貽尤悔。 況爲之不已,事實見於正經;用之以誠,義必合於天德。 故遶牀大叫,五木皆盧;瀝酒一呼,六子盡赤。 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 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 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 辭約: 佛狸定見卯年死,貴賤紛紛尚流徙。 滿眼驊騮雜騄駬,時危安得真致此。 老矣誰能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拼音

譯文

時光流逝,曾經也在賭桌前高聲喚喊“盧”。那時一擲千金,下注百萬。在宴度上主賓行揖謙讓;主賓喝醉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行,玩玩下棋擲採的遊戲也行呀!如今打馬遊戲開始流行,漸漸取代了樗蒱遊戲。這個遊戲是末枝中的高端遊戲,是女子之間的高雅游戲。下棋就像昔日周穆王乘八駿去西王母處作客,那是一日千里;棋子不同顏色各自列隊,就像楊氏姊妹五人的扈從一樣各家各着一色衣服。珮環相擊發出“珊珊”的聲音,就像上馬時玉蹬發出的聲音;馬隊像天上的群星那樣佈列稀鬆,急切間看到好馬更是分散。行馬像吳江楓葉飄落,像燕山亂飛的葉子沒有頭緒,當如退居玉門關內,養精蓄銳以待戰機。棋子受阻,滿盤淒涼。在困境中採取靈活的戰略戰術,出奇制勝,有時要像昆陽之戰中的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弱勝強,有時又要像琢鹿之戰中的黃帝那樣,從容不迫靠團結大家來消滅蚩尤;品格聲望再高,也不要像庾翼那樣,本來勝算在握,卻因一着不慎而致誤,倒應像王湛那樣起初被侮稱爲“癡叔”,聲名不爲人所知,而“其實美”,一旦被發現,便會令人感到意外,從而對他肅然起敬。這好比下棋或實戰,要在對方不瞭解自己實力之時,給他個出其不憊。盤上弈棋,與戰地佈陣一樣,有時兵貴神速,“或出人用奇”,以少勝多;有時要從容鎮定,以義制敵,總之要善於隨機應變。“馬”在無路可走時,可以慢慢地退回來,伺機再戰;時機有利時,“馬”應昂昂如千里之駒,勇往直前,迅速佔領敵人的地盤;有時在鳥道上,也要冒險飛過;有時則要善於隱蔽,就像媽蟻用土封上穴口,或不再乘“車”而緩緩步行,以達到麻痹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善弈者,與王良、造父那樣的善御者一樣重要,離開了他們,縱有千軍萬馬,也如同行進在崎嶇陡峭的山坡上,寸步難行。何況時局就像白雲在天,變幻無常。要緊的是不要一心戀着祿位,要揮鞭策馬,努力向前。對於“打馬”這一博戲來說,也像實戰一樣,決定勝負的不僅僅是兵強馬壯,更要有好的指揮員,而對於弈者和指揮員來說,最要緊的是賞罰分明,只有分清高下重賞重罰,才能指揮若定,穩操勝券。弈者在小小的棋盤上,能夠運用自如,其爭強好勝之心亦可得到一定滿足。但比起恢復大業來,打馬弈棋畢竟是一種小技,它就像“說梅止渴”和“畫餅充飢”一樣,對於“奔競之心”和“騰駛之志”,稍有慰藉而已。爲了吃掉對方一子,明知難以達到目的,也不改變“圖實效”的慾望;爲了報答讓“子”之恩,明明看準了機會,可以將對方一軍,卻率先退讓了。不知止足,猶不知足。在向敵人進擊過程中,本應銜枚不語,遷回接近對方,等疊成十馬,才能順利過關,否則將適得其反;假如自恃勇氣有餘,一味爭先恐後,役有覺悟到可能陷人對方設置的陷阱和壕溝,不知適可而止,將咎由自取。下棋要果決,就像用人不疑一樣,不負天,天不負你。必能實現你的願望。他不會辜負你的信任,就像桓溫取劍閣一樣;敵人還沒殺到你的老巢,就像淮淝之戰一樣被你攻破了。如今難道沒有桓溫一樣的人,以後也不缺乏像謝安一樣的人。不要像陶侃一樣未戰氣衰,正當像袁耽一樣有脫帽一擲的志氣。 總之:像拓跋燾之流侵略者不久就會敗亡,貴賤的人都在逃難,滿目皆是良馬,時局危難怎麼能分辨的出?木勇敢的老英雄其志在千里之外的戰場上,但願能隨他們渡過淮水回到家鄉。

注釋

打馬賦:這是李清照專爲打馬博戲寫的一篇賦,當與《打馬圖經序》爲同時之作。 歲令:歲時。 云:助詞; 徂:往、逝。 盧或可呼:古代擲骰子,五子皆黑爲盧,爲頭彩,擲時大聲呼喊,稱“呼盧” 千金一擲:即一擲千金。 百萬十都:極言錢數之多。 樽俎具陳:指準備了豐富的酒水。樽俎,盛酒肉的器皿。 爰(yuán):及、至。 樗蒱(chū jú):即“樗蒲”,一種投色子游戲。 遂廢: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者退”。 小道:末枝。 驥騄(jì lù):兩種名馬,周穆王八駿之一。 “疑穆王萬里之行”句:據《逸周書·周穆王》記載:周穆王乘八駿往西王母處做客。 間列:夾雜排列。 “類楊氏五家之隊”句:《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爲一隊,著一色衣。 珊珊珮響:珮環相擊。 玉蹬之敲:指上馬。 落落:稀疏的樣子。 連錢:古有良馬稱連錢驄。 “若乃吳江楓冷,胡山葉飛”句:用木葉飄零形容行馬受挫。冷,或作“樂”、“落”;胡,在粵本、歷代賦匯、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燕”。 “玉門關閉,沙苑草肥”句:知雄關難入則養精蓄銳以待戰機。玉門,古關隘名;沙苑,又名沙阜,古養馬場。 “臨波不渡,似惜障泥”句:《世說新語·術解》記載:王武子善解馬性。嘗乘一成,著連錢障泥。前有水,終日不肯渡。 昆陽之戰:歷史上著名以少勝多戰例。王莽地皇四年,劉秀以精兵三千大敗王莽主力。昆陽,地名,在今河南葉縣北部。 優遊:從容不迫。 涿鹿之師:黃帝伐蚩尤的軍隊。 庾郎之失:《世說新語·雅量》記載:庾翼向來以騎術精湛聞名,卻在爲岳母表演時掉下馬來。 癡叔之奇:《世說新語·賞譽》記載:王湛向來被人視爲癡人。一次其侄王濟去看他,見他騎術不凡,見解頗精,爲之大爲稱奇。 鳥道:險峻的山道。 蟻封:形同螞蟻窩高低起伏的土堆。 峻阪:險峻的山坡。 王良:春秋時晉國著名的騎手。 跼促鹽車:《戰國策·楚策四》有千里馬拉鹽車的故事。 造父:爲周穆王駕車的人。 戀豆:貪戀槽中的草料,胸無大志。 著鞭:比喻走在前面,搶佔先機。典出自《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 止蹄黃葉:將對方的馬打下去即可獲賞帖。黃葉,金錢。 異:癸巳類稿、圖譜原賦作“畫道”。 五十六采:打馬博戲共五十六采。 九十一路:指棋子的九十一條行動路線。 覈其殿最:競出優勝。覈,同“核”,考校之意;殿最,優勝。 指麾:同指揮。 幾微:細微徵兆。 末技:末流技藝。 說梅:即望梅止渴。 蘇:甦醒。 畫餅充飢:《三國志·盧毓傳》載曹明帝語: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謝:凋謝,引申爲消解。 銜枚:古時行軍爲隱蔽性令兵士口含小竹棍以免發聲。 穽塹:陷阱。 尤悔:悔恨。 正經:正宗經典。 “故繞牀大叫,五木皆盧”句:《晉書·劉毅傳》記載:劉毅、劉裕諸人聚財,劉毅擲得雉,激動得繞牀大叫。 “瀝酒一呼,六子盡赤”句:《南唐近事》記載:劉信爲人所猜忌,心不自安。一次醉後說:不負公,當一擲遍赤。 “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句:《世說新語·識鑑》記載:桓溫伐蜀,衆以爲不成功,只有劉一人說桓一定能成功。 “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句:《晉書·謝安傳》記載:前秦苻堅率大壓境,衆將皆有驚惶之色。 元子:桓溫字元子。 安石:謝安字安石。 “又何必陶長沙博局之投”句:《晉書·陶侃傳》記載:諸參佐或以談戲廢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薄博之具,投之於江。陶侃,封長沙郡公,故稱陶長沙。 “正當師袁彥道布帽之擲也”句:《世說新語·任誕》記載:桓溫博戲大輸,求救於袁耽,時耽正在居喪。“十萬一擲,直上百萬數,投馬絕叫,傍若無人,探布帽擲對人曰:‘汝竟識袁彥道不?’” 辭曰:本爲樂曲之末章,此指結語。 佛狸:北魏太武帝跋燾的小名,此處指金主。《宋書·臧質傳》記載:劉宋時童謠“虜馬飲江水,佛狸卯年死。” 卯年:作者此賦作於紹興四年甲寅,次年即爲乙卯年。 驊騮騄駬:皆周穆王的駿馬名。《史記·秦本紀》:“造父 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驊駵、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裴駰集解引郭璞曰:“八駿皆因其毛色以爲名號。” “時危安得真致此”句:杜甫《題壁上韋偃畫馬歌》“時危安得真致此,與人同生變同死。”正化用此意。 “老矣誰能志千里”句: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此反用其意。 相將:相隨。 過淮水:渡過淮河,返歸故里。

《打馬賦》是李清照在編著《打馬圖經》時所寫,同時還另寫了一篇《打馬圖經序》。《打馬賦》與《打馬圖經序》可以說是姊妹篇。《打馬圖經序》重在介紹“打馬”這種棋藝;而《打馬賦》則是用以發揮自己憂時優民的強烈感情,以棋局比喻政局,借“打馬”寓表心志。在《打馬圖序》中李清照講了“慧”、“通”、“專”一情”,而能“無所不達”,“無所不妙”。在《打馬賦》中,她便借說“打馬”而呼號抗敵。 《打馬賦》寫於宋高宗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年底。據《李清照年表》,這一年她已五十一歲。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怎祥的呢? 《金石錄後序》的墨跡未乾,李清照就聽到了金和僞齊合兵分道犯臨安的消息。從朝廷官員到普通百姓,尤其是江浙一帶的人,東南西北亂竄一氣,鄉下人往城裏跑,城裏人則想逃往鄉間,人們慌作一團,不知躲到哪裏是好。此時李清照從臨安乘船沿富春江逆流而上,奔往金華(今屬浙江)。她寫於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的《打馬圖經序》,生動地記載了避難之時如驚弓之鳥般的慌亂。在途經東漢嚴光隱居於富春江畔的嚴灘垂釣處時,李清照感慨繫之,相傳那首帶有自嘲性的《釣臺》詩,就是她的手筆。 在金華,李清照住進窗明几淨的陳氏家裏,甚感適意。是時已值晝短夜長的秋冬季節,同住的還有親朋家的“兒輩”。在做一種“打馬”遊戲時,李清照妙語如珠地向兒輩們反覆講述“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的道理。她諄諄告誡孩子們,不管做何事,既要靠聰明才智,更要具備專心致志的精神。惟其如此,才能觸類旁通,掌握各種精湛的技藝,也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以臻於妙境。這些道理無疑是極爲深刻有益的,但如果只是空洞抽象地灌輸,不可能收到預期效果。李清照運用自己富贍的才學,旁徵博引,通過庖丁解牛,郢人運斤,師曠之聽,離婁之視,堯舜之仁,桀紂之惡,擲豆起蠅,巾角拂棋等故事,既生動地說明“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的道理,又很自然地告誡人們,哪怕是做博弈遊戲之類的小事,也不應該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她一面講道理,一面身體力行,寓教於樂。棋局猶課堂,棋盤似戰場,在小小的棋子上,做出瞭望鄉、復國、育人的大文章。這種以小見大的教育方式,至今仍然發人深思,值得借鑑。 這種“博弈之事”,或稱“深閨雅戲”,簡稱“打馬”,其規則是李清照親自創制的,她又叫兒輩繪製成圖。圍繞此事李清照寫過三篇文字,除了講述以上道理的《打馬圖經》及其《序》二者以外,還有一篇寓有愛國情慷的極其重要的文學作品《打馬賦》。

賞析

《打馬賦》不見於《宋書·藝文志》,卻著入於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直齋書錄解題》載有《打馬賦》一卷,幷云:用二十馬,今世打馬。大約與樗蒱相類,元·陶宗儀則把它刻入《說郛》中,到清代其傳本有咸豐年間南海伍崇曜《粵雅堂叢書》本,光緒年間長沙葉德輝《麗廔叢書》本,俱題爲《打馬圖經》。名稱與《直齋書錄解題》相異,其原因大概《圖經》中有賦,而且賦在《圖經》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所致。但不管怎樣,它們指的應該是同一本書。伍氏刻本與葉氏本相較,用以葉氏本爲勝,而葉氏本則來自於明沈津的《欣賞編》,在其流傳過程中據傳有格一卷不著作者姓氏,又摻入圖式一卷而陶宗儀的《說郛》中卻役有,顯然後人對其做了增改,在次序上《打馬圖經》一卷,前爲序,序後爲《打馬賦》。 從結構上看,序文不僅是《打馬圖經》之序也是《打馬賦》的序。在內容上,序文不僅介紹了《打馬賦》的創作背景,而且總結了打馬的體例、經驗和方法。《打馬賦》則對打馬遊戲的整個過程作了描述。它們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正如龔克昌先生所言:《打馬圖經序》是打馬遊戲的經驗總結,而《打馬賦》則是打馬遊戲經驗的具體實踐,兩者講的實際上是同一問題。因此,只有結合《打馬圖經·序》和命辭,才能全面正確的理解《打馬賦》的內容。 打馬是一種博戲,由來已久而南宋尤盛,與其他遊戲相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且長行、葉子、博塞、彈棋、世無傳者。打褐、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賭快之類,皆鄙理不經見;藏酒、樗蒱、雙蹙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抽關頭、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大小象戲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獨采選、打馬,特爲閨房雅戲。嘗恨采選叢繁,勞於檢閱,彼能通者少。打馬遊戲可多人參與,雅而不俗,又能增其智慧,故爲李清照所獨喜幷以打馬之戲爲賦。作爲棋類賦的創作者,她不是第一人,但把打馬遊戲寫入賦中卻是第一個,正如她在序中所言:“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打馬賦》寫打馬遊戲但卻不是作者輕鬆、自由的遊戲之筆。而是寓有深意,這可以從其創作的背景,及題材本身的特性中看出。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