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常記:常常記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樂。
興盡:盡,達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興致得到極大的滿足。興:興致。
藕花:荷花。《薛昭蘊·浣溪沙》:「越王宮殿半平蕪,藕花菱蔓滿重湖。」
爭渡:這裏指搶着爭着奮力划船渡過。有注「怎渡」者,不宜從。
鷗鷺:鷗,鳥類的一科,羽毛多爲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長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魚、螺等。鷺,鳥類的一科,翼大尾短,嘴直而尖,頸和腿很長,常見的有「白鷺」(亦稱「鷺鷥」)、「蒼鷺」、「綠鷺」等。鷗鷺,泛指水鳥。
序
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着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這首《如夢令》以李易安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賞析
全詞共六句,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一、二兩句寫溪亭喝酒。「常記溪亭日暮」,在野外溪邊的亭子裏喝酒,喝得時間太長了,喝得也稍多了,太陽西沉,天快晚了,這種荒唐的事至今還記得。開頭點出了喝酒的時間、地點、背景。「沉醉不知歸路」,因爲酒喝多了,人暈暈乎乎的,好像感到醉了。沉醉,是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樂之意。這時,連回家的路已經記不太清楚了。酒喝到如此的程度讓人擔心哪!「沉醉」二字透露出了女詞人心底的歡快。「不知歸路」,暗示了遊興沉酣、樂而忘返。
第二層,三、四兩句寫誤入藕花叢中。酒是喝得是盡興,天卻晚了,不能不回家呀,「興盡晚回舟」,來時詩人是划着小船來的,回去也要小船劃回去呀。我們好像看到詩人踉踉蹌蹌從亭子上走下來,解開拴船的繩索,撐開小船向前去。劃呀,劃呀,可是,酒喝多了,頭腦似乎不太清醒,船到底划向哪裏,詩人也許不太明白。由於酒後發力,用力過猛,小船兒一頭撞進了藕花叢中,「誤入藕花深處」如行雲流水,流暢自然,毫無雕鑿痕跡,卻將一葉扁舟搖盪於盛放的荷花叢中。「誤入」這裏把詩人酒眼朦朧醉的憨態全部寫出來,要在平時船劃入藕花深處,要出多大的勁呀,今天不知不覺地撞進來了,這裏把自己原來的主觀願望與酒後的神志模糊,作了對比與交待。又照應開頭的「常記」(長久記憶),因爲這首詞遙追憶。
第三層,五、六兩句寫乘着酒興奮力爭渡。「爭渡,爭渡」,這裏是指作者奮力划船的意思,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如夢令》詞中第五句必須爲疊句的規定,重複說「爭渡,爭渡」,表示奮力,再奮力。要把船駛出誤入的藕花宕,詩人不得不使勁力氣划船了,這裏詩人動作很重,聲音很響,也許是酒力的助升。詩人乘着酒興,拚命地划着,而灘上的鷗鷺,它們本來開始晚休了。這些鳥兒一向以爲這裏平安無事,現在如此的動作,鳥兒們可嚇壞了,它們驚恐地撲騰騰地四處亂飛。「驚起一灘鷗鷺」。是誰打擾了它們,是易安,是喝醉了酒的女詩人易安,它們哪裏知道呢?
這首詞在藝術上,完全用了一種白描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平淡樸實,生動有趣,表現了易安早期詞引出新思,取尋常語度入音律的藝術特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溪亭:臨水的亭子。
- 日暮:傍晚時分。
- 沉醉:喝得很醉。
- 歸路:回家的路。
- 興盡:玩得盡興了。
- 晚回舟:天色晚了才划船回去。
- 藕花:荷花。
- 深處:指荷塘的深處。
- 爭渡:用力划船,急於想離開。
- 鷗鷺:水鳥,這裏泛指各種水禽。
翻譯
常常記得那個溪邊的亭子,傍晚時分我獨自沉醉,迷失了回家的路。直到遊玩的樂趣消散,我纔在夜晚划着小舟,不小心進入了荷花叢中。 快劃呀,快劃呀,我驚動了一羣棲息在水邊的鷗鷺。
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繪了她一次難忘的郊遊經歷。詞人以清新自然的語言,細膩地刻畫了自己在溪亭遊玩時的歡樂與醉酒後的迷途,以及誤入荷花深處後的驚喜與慌亂。"爭渡,爭渡"兩句,通過重複和急促的節奏,生動展現了詞人急於找尋出路、生怕驚擾鷗鷺的情態,流露出她的活潑可愛和率真個性。整首詞意境優美,富有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李清照早期詞作的清新婉約風格。

李清照
李清照,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