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賦
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綠苔生閣,芳塵凝榭。悄焉疚懷,不怡中夜。迺清蘭路,肅桂苑。騰吹寒山,弭蓋秋阪。臨濬壑而怨遙,登崇岫而傷遠。于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沈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稱曰:臣東鄙幽介,長自丘樊,昧道懵學,孤奉明恩。臣聞沈潛既義,高明既經。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后庭。朒朓警闕,朏魄示沖。順辰通燭,從星澤風。增華台室,揚采軒宮。委照而吳業昌,淪精而漢道融。
若夫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於山椒,鴈流哀於江瀨。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祇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淨。君王迺猒晨懽,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去燭房,即月殿。芳酒登,鳴琴薦。
若迺涼夜自淒,風篁成韻。親懿莫從,羇孤遞進。聆皋禽之夕聞,聽朔管之秋引。於是絃桐練響,音容選和。徘徊房露,惆悵陽阿。聲林虛籟,淪池滅波。情紆軫其何託,愬皓月而長歌。歌曰: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歌響未終,餘景就畢。滿堂變容,迴遑如失。又稱歌曰:
月既沒兮露欲晞,歲方晏兮無與歸。
佳期可以還,微霜霑人衣!
陳王曰:「善。」迺命執事,獻壽羞璧。敬佩玉音,復之無斁。
拼音
譯文
陳思王曹植,因友人應瑒和劉楨之先後去世,閑居在家,不免憂思重重。閣下長滿了綠苔,臺榭之間,也堆滿了塵埃,心裏默默在難過、不快樂。
於是,半夜裏起來去清掃長滿了蘭草的道路,整理桂苑,在寒山之中奏起了音樂。在出行時從簡,於秋坡上行走,不再打着大傘。是時,橫斜的銀河在東方劃出一條界線,太陽運行的方位與線路,也發生了變化,已從夏至時的偏北移向了冬至後的偏南,現在季節正處在秋冬之交。騰騰的霧露,使天空朦朦朧朧的,而明月的光芒卻仍然漫天照射。他用低聲沉吟《詩經·齊風》的“東方之月”;反覆唸誦《詩經·陳風》的“月出皎兮”。幷即拿出筆和木板交給王粲,請他撰寫文章。
王粲向陳王曹植施以跪拜禮後說:我生在東方僻壤,長在山野中的一個不學無術之士,本領有限,深怕有負君王重託之恩德。據我所知,地沉靜在下,天高朗在上,天地形成之後,日具有“陽”的德性,月具有“陰”的精華。太陽挾着扶桑光彩自水裏出來,月亮當太陽落入長滿若木花的幽谷後,相繼出來。且引着黑兔奔馳在天帝之臺榭,又聚嫦娥於帝之后宮。月初,月亮出現在東方,月底,月亮出現在西方,它則以上弦下弦之“月缺”現象,警戒人們不可自滿;初生的月與成形之月,則以月之盈虧,啓示人們應保持謙虛態度。月亮,一般都順着地支十二個時辰運行,當月行至某一星宿時,就會發生天象的變化:如遇到畢宿星,就會下雨;遇到箕宿星就會颳風等。月亮還能爲三臺星座的星增加光華;也能爲軒轅星座的星發揚光彩。月亮的光華照進三國東吳,而孫吳之帝業就繁榮昌盛;照到西漢,而使李夫人育女爲皇后,漢道因此大順大通。
當霧氣散去,大地一片澄潔,烏雲都蜷縮到天邊,洞庭湖開始興波作浪,湖邊秋樹也首見落葉。黃菊的芳香瀰漫于山巔,寒鴈的哀鳴也流澆在沙灘上。見那清朗的明月冉冉升起,向大地播散下柔和的光輝。群星的光華被清朗的月光所掩蓋,那長長的銀河,也因明月而失去了清暉。皎潔的月光照耀得大地如蒙上了一層白雪;那蔚藍天空在月光下有如澄明透轍的鏡子。宮中一爿爿高樓,被月光照得同霜一樣的潔白,周圍的臺階,也被照得似冰一樣的明淨。在如此月夜美景的逗誘下,君王討厭白晝娛樂,而喜歡夜晚的歡宴。於是,停止了一切歌舞與音樂,離開點着輝煌蠟燭的宮室,來到月光照射着的廳堂,端上噴香的美酒,奏起幽雅悅耳的琴音,終於在月光下陶醉了。
在這淒涼的月光如水的寒夜中,竹林裏發出一種如歌似樂的聲響。這時,至親好友都不在身邊,聚攏來的是一些孤身羈旅在外的人們。大家在聽着夜晚鶴鳴之聲,特感悽清;又聞到北方民族的音樂,奏的是一些淒涼的曲調。這些遊子,也撫琴調起絃來,選奏那些風格委婉的樂曲。比如:飽含遲徊怨慕情調的《防露》和《陽阿》等古樂曲。於是,原來那些樹林因風而發出的天然聲響,現在也消失了;原來滿是波紋的池水,此時波紋也不見了。總之,大氣沉寂,萬物歇息。在這種情景下,遊子們心情鬱結,滿腹悲苦向何處寄託?找誰宣泄?惟有對着寒月傾訴。
其歌道:“遠方的良人啊,音訊隔絕。地雖千里之隔,而明月卻可共享。迎風嘆息啊,哪能停歇不唱!可是山山水水路程實在太遠,難以跨越。”
歌聲未歇,而殘月影子卻將沉沒。於是,滿屋子裏的人們都變了顏色,在徘徊着,彷徨着,像丟失了什麼似的。
又接着唱道:“月亮已落啊白露將幹,時間已晚啊無人與我歸還。在這美好的日子裏回去吧,秋天的微霜會沾溼了人的衣衫。”
曹植說:好。於是命令侍從的下人,捧酒祝賀,進獻玉璧。並表示牢記王粲的美言,反覆誦讀,永不厭煩。
注釋
陳王:即曹植。
應、劉:即應瑒和劉楨。
端憂:正在憂愁之中。端,正。
悄焉:憂愁的樣子。
疚懷:傷懷、憂心。
怡:愉快。
中夜:半夜。
肅:肅靜。
騰吹寒山:在寒山上奏樂。
弭:停。
蓋:車蓋,這裏代指車。
阪:山坡。
浚(jùn):深。
崇岫(xiù):高高的峰巒。
漢:天河。
左界:象是劃在天空的左邊。
北陸南躔:北陸星向南移動。躔,日月星宿運行的度次。
曖:蔽、充滿。
沈吟:沉思吟味。
齊章:指《詩經·齊風》,其中《東方之日》篇裏有“東方之月兮”的句子。
殷勤:殷切習思。
陳篇:指《詩經·陳風》,其中《月出》篇裏有“月出皎兮”的句子。
仲宣:王粲的字。
鄙:邊境。
幽介:指出身寒微。
樊:藩籬,丘樊指居處簡索。
昧道懵(měng)學:不通大道、闇於學問。
孤奉明恩:白白地受了君王的恩惠。孤,同“辜”。
沈潛:指地。
義:合宜。
高明:指天。
經:綱常。
日以陽德:日具有陽的德行。
月以陰靈:月具有陰的精華。
擅:同“禪”,傳位禪讓。
扶光:扶桑之光,指日光。
東沼:指湯谷,傳說中日出之處。
嗣:繼續。
若:若木,神話傳說中大樹名,日落的地方。
英:華西冥:指昧谷,傳說中日入之處。
玄兔:傳說中的月中玉兔。這裏代月。
帝臺:帝王的臺榭。
素娥:指嫦娥。
后庭:帝王的后宮。
朒(nǜ):月初的缺月。
脁(tiǎo):月末的缺月或月行失常軌。
警:警惕。
闕:同“缺”,缺點錯誤。
朏(fěi):月初生明,月光不強,叫做朏或者叫做魄。沖:謙虛謹慎。
順辰:指月球順着十二月的次序而言。
通燭:普遍照耀。
澤:雨。
委:向下照耀。
照:指月光。
淪:向下照耀。
精:指月光。
霽:雨止。
山椒:山頂。
瀨:從沙石上流過的急水。
清質:指月亮。
列宿:衆星。掩:掩蓋。
縟:繁,指星光燦爛。
長河:指天河。
韜:隱藏。
映:照耀。
柔祇(qí):指地。
圓靈:指天。
連觀:連接宮觀。
觀:供帝王遊憩的離宮別館。
霜縞:象霜一樣的潔白。
周除:四周的宮殿的臺階。
弛:放下。
縣:即懸。
清懸:指懸掛着的鐘磬。
即:就。
登:進酒。
薦:進獻。
風篁(huáng):風吹竹林。
親懿:即懿親,指篤好的親族。
羇(jī)孤:指流落在外的人。
皋(gāo)禽:鶴。《詩經》:“鶴鳴於九皋”。夕聞:晚間的叫聲。
朔管:笛子。
秋引:秋天的曲調。
絃桐:琴。
練:選擇。
房露、陽阿:都是古曲名。
虛:停息。
籟:風吹孔竅所發出的音響。
淪:微波。
紆軫:隱痛在心,鬱結不解。
愬(sù):向着。
邁:往。
音塵:信息。
闕:通“缺”。
就:接近,即將。
回遑:內心彷徨,沒有着落。
晞:幹。
晏:晚。
佳期:約會,這裏指期會的人。
執事:這裏指左右侍奉的人。
獻壽:進酒祝賀。
羞:進獻。
佩:帶。
玉音:對別人言辭的敬稱。
復:指反覆誦讀。
斁(yi):厭煩。
序
《月賦》是南朝宋辭賦家謝莊所寫的一篇文章,它通過假設曹植與王粲月夜吟遊的故事,描寫了月夜清麗的景色以及沐浴在月光當中的人們的種種情思,在敘事中透出怨遙傷遠之意,從而使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起來。在寫作上多用側面渲染、烘托的手法,中間又穿插神話、典故以及歷史傳說,更深化了月的歷史背景的文化意義。句式以駢偶爲主,又雜以散句,顯得整齊而富有變化。全賦寫月神采飛動,用筆柔和細膩,風格清雅秀美,讀來詩意盎然。特別是篇末所繫兩詩,一詠明月,一詠落月,感嘆歲月流逝,再致怨遙傷遠之意,情思綿邈,韻味悠長,既總結全篇,又與篇首“沉吟齊章,殷勤陳篇”相呼應,反映了此賦結構的精巧完整,並昭示南朝賦在總體上走向詩化的趨勢。
賞析
《月賦》巧妙地虛構曹植同王粲夜半賞月抒懷的故事,展開三層描寫。開頭一段寫吟月,中間兩段寫贊月,最後三段寫嘆月。全文緊扣月色,逐步推進,將月景與人情交融一體;由人寫月真切自然,引典詠月典雅優美。
賦以曹植方喪好友應瑒、劉楨,中夜不眠開篇,引出詠月的主題,點明觀賞明月所具有的特定時節、環境和情趣。在“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的深秋時節,天高氣涼,夜深人靜,月色最美,“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白色的露氣朦朧瀰漫,明潔的月光灑滿天空,大地彷彿披上了銀色的薄幕。這時,懷有幾分憂愁,漫步在蘭路桂苑、寒山秋坡中的主人曹植,悠然對月傷懷,發思古之幽情,低聲吟誦着《詩經》頌月之章。這遊吟古詩的情趣,又引起贊月的激情,而以假託曹植命王粲作賦的形式鋪寫出下文。
接着兩段假託王粲寫月色之美。作者寫月富有傳神之筆的是,首先寫月亮的功德美。在宇宙間,天地形成以後,日以陽德,月以陰靈,太陽挾着扶桑的光彩從東方的水裏出來,又向西方若木的幽冥中落下,而當太陽落下之後,月亮總是繼而升起,“順辰通燭”,依時照明。而月亮又能“朒脁警闕,朏魄示衝”,以它的盈虧變化啓示人們謙虛自省,不可自滿。月亮還能傳授天命,預示人事,“委照而吳業昌,淪清而漢道融”,傳說吳主孫策之母夢月入懷而生他,遂使東吳王業昌盛;漢元帝皇后之母夢月入懷而生她,因得以成爲皇后。這裏連用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描寫月亮繼日而照、戒示人世、預兆命運之德,神奇莫測,引人入勝。
月亮既有神奇的美德,更有自然的美色。“氣霽地表”六句渲染月出的背景,雨過天晴,大地一片澄清,烏雲消散在天的盡頭,秋風吹來,水波粼粼,落葉飄飄,菊香霏霏,鴈聲陣陣。這秋高氣爽,天地清曠的環境氣氛,爲月的出現作了生動的渲染。繼而“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一輪明月緩緩地升上天空,柔和的光輝照射着大地,顯得格外的清潔明亮。接着三層側面描寫,具體地展現迷人的月色美。仰望天空,“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明月當空,天上的群星和銀河頃失光芒而黯然無色,這裏襯托鮮明,突出了月光的皎潔。俯仰上下,“柔祇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淨”,作者連用雪、水、霜、冰四個比喻,形容在月光籠罩下的銀色世界:大地好象蒙上了一層白雪,天空猶如水色明澈,排排高樓如同霜一樣的潔白,處處臺階恰似冰一樣的明淨。第三層以君王觀月的激情來烘托,作者將君王“厭晨歡”,“收妙舞,弛清縣,去燭房”的厭棄生活的舉動,同“樂宵宴”,“即月殿,芳酒登,鳴琴薦”的觀月歡樂的場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強烈地烘托出月色迷人的魅力。
最後寫嘆月,以歌繼賦,欲止未盡,別有一番情致。作者假設君王賞月,樂而生悲,身處皓月深夜之中,耳聞竹間風聲,晚夕鶴鳴,淒涼羌笛,委婉琴曲,更覺“涼夜自悽”,不禁“訴皓月而長歌”,續詩兩首,深切地表達了由賞月而產生的懷人之情和歲幕之感,創造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千古佳句。最後又假託曹植稱讚王粲作賦之美,收結全篇。
這是一篇成功的詠月傑作,構思新奇,意境清美。《月賦》是一篇駢賦,駢賦是在古賦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出來的一種新賦體,它產生於魏晉之後,盛行於南北朝時期。此賦是四六駢文的代表作,向爲人們所稱道。它假託曹植、王粲月下游吟,描寫迷人的月夜景色,抒寫寂寞憂傷的情懷,風格明淨,文辭清麗,藝術成就甚高。
全文以人物的遊觀爲線索,通過沉吟、賦月、歌懷活動的描寫,展現出月亮從初升、當空到既沒的全過程,情景相融,生動真切,確有身臨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