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 叔向賀貧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以免於難。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慾無藝,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於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爲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譯文

叔向去拜見韓宣子,韓宣子正爲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 宣子說:"我有卿大夫的名稱,卻沒有卿大夫的財富,沒有什麼榮譽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們交往,我正爲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麼緣故呢?" 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一百頃田,家裏窮的連祭祀的器具都備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德行,遵循法制,名聞於諸侯各國。各諸侯國都親近他,一些少數民族都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犯法胡爲,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但依賴他父親欒武子的餘德,才得以善終。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爲,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那個郤昭子,他的財產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的一半,他家裏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和勢力,在晉國過着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後他的屍體在朝堂上示衆,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亡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郤的中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只是因爲沒有德行的緣故!現今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爲你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愁德行的建立,卻只爲財產不足而發愁,我表示哀憐還來不及,哪裏還能夠祝賀呢?" 宣子於是下拜,並叩頭說:"我正在趨向滅亡的時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獨自承受,恐怕從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孫,都要感謝您的恩賜。"

注釋

選自《國語》。《國語》相傳是春秋時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主要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魯國等國貴族的言論。叔向,春秋晉國大夫羊舌肸(xī),字叔向。 韓宣子:名起,是晉國的卿。卿的爵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 實:這裏指財富。 無以從二三子:意思是家裏貧窮,沒有供給賓客往來的費用,不能跟晉國的卿大夫交往。二三子,指晉國的卿大夫。 欒武子:即欒書,晉大夫,於魯成公四年升任執政大臣,將中軍。 無一卒之田:沒有一百人所有的田畝。古代軍隊編制,一百人爲"卒"。一卒之田,100頃。是上大夫的俸祿。 宗器:祭器。 憲則:法制。 越:本意爲高揚,這裏指傳播。 刑:法,就是前邊的"憲則"。 行刑不疚(jiù):指欒書弒殺晉厲公而不被國人責難。 以免於難:因此避免了禍患。意思是沒有遭到殺害或被迫逃亡。 桓子:欒武子的兒子。 驕泰:驕慢放縱。 藝:度,準則。 略則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 假貨居賄:把財貨借給人家從而取利。賄,財。 而賴武之德:但是依靠欒武子的德望。 以沒其身:終生沒有遭到禍患。 懷子:桓子的兒子。 修:研究,學習。 離桓之罪:(懷子)因桓子的罪惡而遭罪。離,同"罹",遭到。 以亡於楚:終於逃亡到楚國。 郤(xì)昭子:晉國的卿。 其富半公室:他的財富抵得過半個晉國。公室,公家,指國家。 其家半三軍:他家裏的傭人抵得過三軍的一半。當時的兵制,諸侯大國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一說郤家人佔據了晉國三軍中一半的職位。晉國有三軍,三軍主將與將佐,合稱爲“六卿”。 寵:尊貴榮華。 以泰於國:就在國內非常奢侈。泰,過分、過甚。 其身屍於朝:(郤昭子後來被晉厲公派人殺掉,)他的屍體擺在朝堂(示衆)。 其宗滅於絳: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掉了。絳,晉國的舊都:在如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 八郤,五大夫,三卿:郤氏八個人,其中五個大夫,三個卿。 吾子:您,古時對人的尊稱。 能其德矣:能夠行他的道德了。 吊:憂慮。 稽首:頓首,把頭叩到地上。 起:韓宣子自稱他自己的名字。 專承:獨自一個人承受。 桓叔:韓氏的始祖。

《叔向賀貧》是春秋時期創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它的教育意義是叔向借晉欒氏、郤氏兩大家族興亡史,說明人應憂德之不建,不應憂貨之不足。

賞析

本文通過人物對話的方式,先提出"宣子憂貧,叔向賀之"這個出人意料的問題,然後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文章先不直接說明所以要賀的原因,而是舉出欒、郤兩家的事例說明,貧可賀,富可憂,可賀可憂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德。繼而將宣子與欒武子加以類比,點出可賀的原因,並進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憂貧,則不但不可賀,反而是可吊的,點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最後用韓宣子的拜服作結,說明論點,有巨大的說服力。這樣既把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又使人感到親切自然。本文引用歷史事實,闡明瞭貧不足憂,而應重視建德,沒有德行,則愈富有而禍害愈大,有德行則可轉禍爲福的道理。 這段文字記敘了叔向向韓宣子提建議的過程。叔向的建議,採用了正反結合的闡述方法,因此相當有說服力,他的言論一方面固然是爲了卿大夫身家的長久之計,另一方面也對“驕泰奢侈,貪慾無藝”的行爲提出了批評,這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如今,都是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