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寧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君諱平,字秉之,姓許氏。余嘗譜其世家,所謂今之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而自少卓犖不羈,善辯説,與其兄俱以智略,爲當世大人所器。寶元時,朝廷開方略之選,以招天下異能之士;而陜西大帥范文正公、鄭文肅公,爭以君所爲書以薦。於是得召試,爲太廟齋郎,已而選泰州海陵縣主簿。貴人多薦君有大才,可試以事,不宜棄之州縣;君亦常慨然自許,欲有作爲;然終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離世異俗,獨行其意,罵譏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無衆人之求,而有所待於後世者也,其齟齬固宜。若夫智謀功名之士,窺時俯仰,以赴勢利之會,而輒不遇者,乃亦不可勝數。辯足以移萬物,而窮於用説之時;謀足以奪三軍,而辱於右武之國,此又何説哉?嗟呼!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眞州之揚子縣甘露鄕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眞州司戸參軍;琦,太廟齋郎;琳,進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進士周奉先,泰州泰興令陶舜元。 銘曰:「有拔而起之,莫擠而止之。嗚呼!許君而已於斯!誰或使之?」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譯文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許。我曾經編過他的家譜。他就是家譜上所載的現任泰州海陵縣主簿的人。許君旣與他的哥哥許元以互相友愛而著稱於天下,而且從少年時就超出一般人,他從不受約束,擅長辯論,與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謀略而被當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寶元(公元1038年—公元1040年)年間,朝廷開設方略科,來招納天下具有特異才能的人才,當時陝西大帥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謚號)、鄭文肅公(鄭戩的謚號)爭相寫信推薦先生,因此,他被徵召進京應試,結果被任命爲太廟齋郎,不久被選派做泰州海陵縣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薦舉先生有雄才大略,應該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驗他,不應該把他放置在州、縣做一般官吏。許君也曾經意氣慷慨,自信自負,想有一番作爲。但終究沒能有一次顯示自己才智的機會就死去了。唉!眞令人哀傷啊。 讀書人當中本來就有那種遠離塵世、與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圖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諷刺謾駡、嘲笑侮辱、窮苦愁困都不後悔,他們都沒有一般人那種對名利的營求之心,而對後世有所期望,因此他們的失意、不合時宜也是應該的。至於那些富有機智謀略、追求功名利祿的讀書人,企圖利用時世的變化,去營求權勢和物利,卻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難以數記的。然而,才辯足以改變一切事物,卻在重用遊説的時代困窮;智謀足以奪取三軍的統帥,卻在崇尙武力的國家遭受屈辱,這種情況又怎麽解釋呢?唉!那些對後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卻不後悔的人,大槪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許君死時五十九歲,在仁宗嘉祐(公元1056年—公元1063年)某年某月某日葬於眞州揚子縣甘露鄉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長子名瓌,沒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眞州司戶參軍;三子名琦,任太廟齋郎;四子名琳,中了進士。五個女兒,已經出嫁的兩個,一個嫁於進士周奉先,一個嫁於泰州泰興縣令陶舜元。 墓碑上的銘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沒有誰排擠而阻礙他。唉!許君卻死於小小的海陵縣主簿的官位上,是什麽人使他這樣的呢?

注釋

海陵:州名,今江蘇省泰州市。 譜:爲……做家譜。 器:器重。 以:來。 范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爲宋名臣。 鄭文肅公:名戩,字天休,蘇州吳縣人。 齟齬(jǔ yǔ):這裏指政治意見不合。 右武:崇尙武道。 瓌(guī):古同「瑰」。 不仕:不出來做官。 起:使……起。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主要是哀悼許平有才能而屈於下位。文章第二段以離俗獨行之士和趨勢窺利之士的不遇,來襯託許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離,情調慷慨悲凉。銘文衹有二十多箇字,槪括了許平一生的遭遇,最後卻隱約地歸之於天命,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辯解。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

王安石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