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叟傳
譯文
注釋
註釋
- 荊澧(jīng lǐ):地名,荊州和澧州一帶。
- 七梁冠:一種有七道橫脊的帽子,通常爲官員所戴。
- 高權闊輔:顴骨高,臉頰寬。「權」通「顴」。
- 修髯(xiū rán):長長的鬍鬚。
- 便腹:肥大的肚子。
- 糟風逆鼻:酒氣迎面撲來。
- 啖(dàn):吃。
- 癩蝦䗫(lài xiā xiē):即癩蛤蟆。
- 畜(xù):養,存放。
- 予告:古代官吏休假稱「予告」。
- 醢(hǎi):肉醬。
- 熊白:熊背上的脂肪,爲珍貴食材。
- 萬法歸一:佛教用語,衆多的事物都歸結於一個根本的道理。
- 龍德而隱者:指具有高尚品德而隱居的人。
翻譯
有個醉叟,沒人知道他是哪裏人,也沒人知道他姓啥叫啥,因爲他經常醉醺醺的,就叫他醉叟了。他每年到荊州、澧州一帶遊玩一趟,戴着七梁冠,穿着繡衣,高顴骨寬臉頰,留着長長的鬍鬚,挺着肥大的肚子,遠遠看去就像個剽悍的將軍。
醉叟年紀大概五十多歲,沒有同伴和徒弟。他手裏提着一個黃竹籃,整天沉醉不醒,大白天也像在睡覺。離他百步之外,酒氣就撲鼻而來。他在大街小巷到處找酒喝,一會兒就能去幾十家,可醉態始終和剛開始一樣。他不吃五穀雜糧,只吃蜈蚣、蜘蛛、癩蛤蟆,以及所有蟲蟻之類的東西。集市上的小孩又驚又怕,爭着抓各種毒蟲給他,他出行的時候,跟着看的常常有一百多人。要是有人欺負他,他隨口說幾句話,大多能說中那人的隱私,那人嚇得轉身就跑。他竹籃裏經常放着幾十條幹蜈蚣。問他爲啥,他就說:「天冷的時候酒好弄,這東西可不好找。」
伯修休假在家的時候,剛開始聽說覺得傳言太誇張,就把醉叟叫來一起喝酒。童子找來十多種毒蟲給他,他都生着吃下去了。那些小蟲子泡在酒杯裏,就像雞在肉醬裏,和酒一起都被他吃光喝光了。五六寸長的蜈蚣,他用柏樹葉夾着,去掉鉗子,直接塞到嘴裏,紅色的爪子在他嘴唇鬍鬚間兇狠地伸縮亂動,看見的人都嚇得渾身發抖。可醉叟卻吃得很得意,就像吃熊白、豚乳一樣香。問他這些東西啥味道最好,醉叟說:「蠍子味道最好,可惜南方弄不到。蜈蚣第二,小蜘蛛口感更好。就是螞蟻不能多吃,吃多了會覺得悶。」問他吃這些有啥好處,他說:「沒啥好處,就是好玩罷了。」後來他和我來往漸漸熟了,每次來都隨意地坐在臺階上,喊着要酒痛飲,如果用客氣的客人禮節對待他,他就不高興。他隨口亂說,說的事大多很荒誕。但每說幾十件,總有一兩件能說到很微妙的地方。追問他,他不回答,再問,就用別的話敷衍。
有一天,我和幾位舅舅出去遊玩,談到金山、焦山的美景,路上正好碰到醉叟,二舅說起某年曾經登過金山。醉叟笑着說:「是不是某位參戎擺酒,某某幕僚作陪啊?」二舅很吃驚,追問他怎麼知道的,他不回答。後來有人偷偷看他的竹籃,看見裏面好像有任職授官的文書,有人說他曾經是那邊的萬戶,想想也有這種可能。
醉叟行跡怪異,沒有固定居住的地方,晚上就住在古廟或者集市的屋檐下。他嘴裏常常唸叨「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不管是走路、停下、坐着還是睡覺,以及和人交談的時候,都不停地喊這兩句話。有人問他爲啥,他始終不回答。我去京城任職的時候,還在沙市見過他,現在不知道他在哪裏了。
石公說:「我在市井店鋪間,每次見到奇人異士,都遺憾沒辦法瞭解他們的底細。不禁感嘆山林巖谷纔是奇人異士隱居的地方,在市井中出現的,不過是其中十分之一罷了。至於史冊記載、野史所寫的,又不過是市井中出現的奇人異士的十分之一。這些人既然沒有要顯露自己的心思,和他們交往的又都是些屠夫、商販、遊方和尚、乞丐之類的人,賢能的士大夫知道並傳播他們事蹟的又有幾個呢?我以前聽說澧州有冠仙姑和一瓢道人。最近武漢一帶,也有幾個人做事很怪異,有一個好像懂得道的道理。唉,難道這些就是具有高尚品德而隱居的人嗎!」
賞析
本文是袁宏道所寫的一篇別具一格的人物傳記。作者以生動細緻的筆觸,塑造了一個行爲怪誕、行事神祕的醉叟形象。通過對醉叟外貌、飲食、言行等多方面的描寫,讓讀者如見其人。
在寫作手法上,多處運用白描和細節描寫。作者寥寥幾筆勾勒出醉叟的形象,又通過其生食毒蟲等令人驚歎的細節描寫,使醉叟怪異的形象躍然紙上。文中還穿插了一些與醉叟有關的具體事例,如準確說出二舅登金山的場景,增添了醉叟神祕莫測的色彩。
此外,文章借醉叟這一人物,引發作者對於世間奇人異士的感嘆。作者感慨奇人往往隱藏於山林市井之中,不被人輕易發現,而知其事蹟並傳播的賢士大夫更是少之又少,流露出對這些隱於市井的異人深深的關注和惋惜之情,反映出作者對不拘常規、超脫世俗之人的欣賞與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