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憶故人

· 秦觀
玉樓深鎖薄情種,清夜悠悠誰共。羞見枕衾鴛鳳,悶即和衣擁。 無端畫角嚴城動,驚破一番新夢。窗外月華霜重,聽徹梅花弄。
拼音

注釋

玉樓:一本作「秦樓」,指華麗的樓臺。 悠悠:長久之意。 無端:無緣無故的意思。 嚴城:戒備森嚴的城市。 弄:樂曲。

此首寫困居高樓深院,與外界隔絶的婦女。長夜漫漫,誰與共處?而「枕衾鴛鳳」,最易惹人愁思。和衣悶臥,剛入夢境,卻又被城頭角聲驚醒。唯見窗外月華霜重,又斷續傳來梅花三弄,令人愁不忍聽。這首詞抒寫了幽閨深鎖,獨居無聊的苦悶。情思纏綿,意境凄婉。

賞析

這首詞描寫思婦長夜孤苦難耐、夜不能寐的情狀,當爲作者前期作品。詞的上闋側重寫思婦的室內生活,下闋側重於寫思婦的室外見聞。 「玉樓深鎖薄情種 」,意謂詞中女子被薄情郎深鎖於玉樓之中。在中國傳統文學中,一般稱男子爲薄情郎或薄倖,這裏「薄情種」槪指女子夫婿。古代女子藏於深閨之中 ,與外界極少接觸,遇到夫婿外出,自有被深鎖玉樓之感了。 「清夜」句以情語抒寫長夜難眠的心境。「清夜」,寫夜間的清冷岑寂;「悠悠」,狀夜晚的漫長。悠悠清夜,閨人獨處,倍覺凄凉。而著以「誰共」二字,則更加突出了人物孤栖之苦。又以問句出之,便漸漸逗出相思之意。此時她唯見一牀繡有鴛鴦的錦被、一雙繡有鳳凰的枕頭。鳳凰鴛鴦,皆爲偶禽,而如今伊人獨對舊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辛辣的諷刺。因此詞中説是「羞見」。羞 ,猶怕也。這「羞見」二字用得特別好,旣通俗,又準确。以「羞見枕衾鴛鳳」烘託人物的內心活動,也極爲貼切 。歇拍「悶則和衣擁」,清人彭孫遹《金粟詞話》評曰 :「詞人用語助入詞者甚多,入艷詞者絶少 。惟秦少游‘悶則和衣擁’,新奇之甚。用‘則’字亦僅見此詞。」他説的是用「則」字這箇語助詞寫艷詞,以少游最爲新奇 。「則」是俚語,少游這裏用了,就顯得眞摯、貼切,富有生活氣息 。「悶」字在這裏更具深意,主人翁因爲被玉樓深鎖,因爲無人共度長夜,更怕見到成雙作對的「枕衾鴛鳳」而更感孤單,所以心頭感到很悶。悶而無可排解,衹得和衣擁衾而臥。 下闋開始二句「無端畫角嚴城動,驚破一番新夢」。説主人公剛剛入夢,就被城門樓上傳來的畫角聲驚醒了。從語言上看,這兩句與上闋風格有異,因爲它幷不俚俗,而略帶雅麗。「驚破一番新夢」,意境類李清照《念奴嬌》詞中的「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 。」夢醒之後又如何呢?詞人宕開一筆,從室內寫到室外。室外的景象,同樣寫得很清冷,但語言卻變得更爲雅麗一些。此刻已到深夜,月亮灑下一片清光,地上鋪著濃重的白霜。月冷霜寒,境界何其凄清!在此境界中,剛聽罷嚴城中傳來的凄厲畫角聲的主人公又聽到一陣哀怨的樂曲。「梅花弄」,即《梅花三弄》,漢橫吹曲名,本屬笛中曲,後爲琴曲,凡三疊,故稱《梅花三弄》。著一「徹」字 ,説明從頭至尾聽到最後一遍,其耿耿不寐,可以想見。這結尾二句,緊承「夢破」句意,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刻畫主人公長夜不眠的情景,語言清麗,情致雅逸。 此詞細緻地刻畫了思婦在特定環境下的特有心神情懷。全詞先寫室內,再寫室外,傳神地描寫了思發長夜孤若難寐的情景 。整首詞層次分明,宕而有致,俗雅幷勝,別具韻味,情致雅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薄情種:指代薄情郎,這裡指的是女子所思唸的人。(“薄”讀作“bó”)
  • 玉樓:華麗的高樓。
  • 清夜:清靜的夜晚。
  • 悠悠:長久,遙遠。
  • 枕衾:枕頭和被子。
  • 鴛鳳:綉有鴛鴦和鳳凰圖案的織品,象征夫妻或情侶。
  • :煩悶。
  • 無耑:沒有來由,無緣無故。
  • 畫角:古代軍中用以警昏曉的號角,其聲淒厲。
  • 嚴城:戒備森嚴的城池。
  • 月華:月光。
  • 霜重:寒霜濃重。
  • 梅花弄:古曲名,這裡指的是以梅花爲主題的樂曲。

繙譯

華麗的高樓深鎖著那薄情之人,清幽的長夜悠悠,有誰與我共度?羞於見到那枕被上綉的鴛鴦和鳳凰,心中煩悶就和衣而睡。 無緣無故地,那戒備森嚴的城池中響起了淒厲的畫角聲,驚破了我剛做的一場新夢。窗外月光灑下,寒霜濃重,我聽著那曲《梅花弄》直到曲終。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女子被“薄情種”所棄,獨守空閨的孤獨寂寞和苦悶。“玉樓深鎖薄情種”,一個“鎖”字,既形象地表現了女子宛如被囚禁般的処境,又暗示了她內心的情感枷鎖。“清夜悠悠誰共”,描繪出長夜的漫長和無人相伴的淒涼。“羞見枕衾鴛鳳”,通過對綉有鴛鴦鳳凰的枕衾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女子的孤獨和對美好愛情的曏往與失落。“悶即和衣擁”,則生動地展現了她內心的煩悶和無奈。

下闋通過“無耑畫角嚴城動”,以突然響起的畫角聲打破了女子的夢境,增添了不安和驚惶的氛圍。“驚破一番新夢”,表現出她在夢中或許還能尋得一些慰藉,但卻被無情打破。“窗外月華霜重”,寫景烘托出清冷的氛圍,也映襯出女子心境的悲涼。最後“聽徹梅花弄”,以聽曲結尾,進一步強化了她的孤獨和憂愁。整首詞情感細膩,通過對環境的描寫和人物心理的刻畫,深刻地表現了女子的哀怨和苦悶,意境淒美,富有感染力。

秦觀

秦觀

秦觀,字少游、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北宋詞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政時被排擠,北宋紹聖初年,秦觀被貶爲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宋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放還,卒於藤州(今廣西藤縣)。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爲“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更突出,以至於“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幷稱“蘇門四學士”。 ► 5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