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 和陳仁和韻(其二)
寶釵飛鳳鬢驚鸞。望重歡,水雲寛。腸斷新來,翠被粉香殘。待得來時春盡也,梅著子,笋成竿。
湘筠簾卷淚痕斑。珮聲閑,玉垂環。箇裏温柔,容我老其間。卻笑將軍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
拼音
注釋
「和陳仁和韻」:廣信書院本無題,玆從四卷本乙集。
陳仁和:稼軒之《永遇樂·送陳仁和自便東歸》,四卷本乙集題作「送陳光宗知縣」,是陳氏必曾作縣令於仁和,而光宗則其字也。南宋·陳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類四·科名》載:「陳德明,字光宗,寧德人。」爲隆興元年木待問榜進士及第。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六》載袁説友《呉下同年會》詩小序云:「説友繆司(憲)畿(甸),適遇提舉郎中(詹)元善年兄持節倉事,相與思念同年之在呉門者凡數人,……迺以紹熙改元之五日會於姑蘇臺,……説友遂賦唐律一章稍紀其事,抑以爲異日佳話云。同集:成仲鄰,……趙景安,……期不至者:章仲濟,……陳光宗。」其下備載諸同年和詩。陳光宗和章之署名爲「三山 陳德明」。查詹元善即詹體仁,《宋史》本傳謂係建寧 浦城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從知與光宗爲同年。趙景安即撰《雲麓漫鈔》之趙彥衛,蓋與陳均寓居於呉中者,故稼軒和陳之《江神子》中有「呉霜」及「姑蘇臺」等句。《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六十三》載一事云:「淳熙十三年冬十月,仁和知縣陳德明坐贜污不法,免眞決,刺面配信州。其元舉主葉翥、齊慶胄、郭棣各貶秩三等。」據知光宗即必陳德明之字。《咸淳臨安志》所載南宋一代仁和縣令極詳備,惟均不載其到任及去職之年月。陳德明名列陳鞏之後,而陳鞏則在《名宦傳》中載有簡歷云:「陳鞏,簡齋之孫,淳熙十一年爲仁和令,以能稱。……」另據周必大《省齋文稿·卷十八·跋陳去非帖》有云:「陳公之子本之藏手澤甚富,……本之之子仁和宰□復示此軸。」下署「淳熙丙年二月十三日」。頗似其時陳鞏尙在仁和任上者。若然,則二陳之交代最早應爲淳熙十三年春夏間。而是年十月陳德明即失官謫居信州,則其任仁和縣令最多不過半年。陳氏和袁説友詩云:「舊交牢落寸心違,門掩蒼苔省見稀。幸遇星郎分刺舉,忝聯桂籍得歸依。公方闊步鳴先路,我獨冥行怨落暉。遙想登臺高會處,應憐烏鵲正南飛。」蓋自信上歸呉中後即家居終其身矣。
粉香:汲古閣影抄四卷本原作「暗香」,後用粉塗去「暗」字,未補。
翠被粉香殘:南朝 梁·何遜《嘲劉孝綽》詩:「稍聞玉釧遠,猶憐翠被香。」唐·李商隱《夜冷》詩:「西亭翠被餘香薄,一夜將愁向敗荷。」
梅著子:廣信書院本作「梅結子」,玆從四卷本。
湘筠:即湘竹。《博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蒼梧,二妃追至,哭帝極哀,淚染於竹,故斑斑如淚痕。」
「箇裏温柔,容我老其間。」句:漢·伶玄《趙飛燕外傳》:「后德(樊)嬺計,是夜進合德,帝大悅,以輔屬體,無所不靡,謂爲温柔鄕。謂嬺曰:『吾老是鄕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雲鄕也。』」溫柔: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作「柔溫」。
「卻笑將軍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句:《舊唐書·卷八十三·薛仁貴傳》:「薛仁貴,絳州 龍門人。……明年(顯慶四年),又與梁建方、契何力於遼東共高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仁貴匹馬先入,莫不應弦而倒。高麗有善射者,於石城下射殺十餘人,仁貴單騎直往衝之,其賊弓矢俱失,手不能舉,便生擒之。俄又與辛文陵破契丹於黑山,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諸首領赴東都。……尋又領兵擊九姓突厥於天山,將行,高宗內出甲,令仁貴試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劄者,卿且射五重。」仁貴射而洞之,高宗大驚,更取堅甲以賜之。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爲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僞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爲邊患。」《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一·薛仁貴傳》:「薛仁貴,絳州 龍門人。……明年(顯慶四年),與梁建方、契苾何力遇高麗大將溫沙多門,戰橫山,仁貴獨馳入,所射皆應弦仆。又戰石城,有善射者,殺官軍十餘人,仁貴怒,單騎突擊,賊弓矢俱廢,遂生擒之。……詔副鄭仁泰爲鐵勒道行軍總管。將行,宴內殿,帝曰:『古善射有穿七劄者,卿試以五甲射焉。』仁貴一發洞貫,帝大驚,更取堅甲賜之。時九姓眾十餘萬,令驍騎數十來挑戰,仁貴發三矢,輒殺三人,於是虜氣懾,皆降。仁貴慮爲後患,悉坑之。轉討磧北餘眾,擒僞葉護兄弟三人以歸。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九姓遂衰。」將軍,廣信書院本作「平生」,玆從四卷本。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遊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和傅先之提舉賦雪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壽呉子似縣尉,時攝事城中 》 —— [ 宋 ] 辛棄疾
- 《 郡齋懷隠庵 其二 》 —— [ 宋 ] 辛棄疾
- 《 沁園春 · 壽趙茂嘉郎中,時以置兼濟倉賑濟里中,除直祕閣 》 —— [ 宋 ] 辛棄疾
- 《 水龍吟 · 題瓢泉 》 —— [ 宋 ] 辛棄疾
- 《 和趙茂嘉郎中雙頭芍藥二首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金谷無煙宮樹綠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