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 壽趙茂嘉郎中,時以置兼濟倉賑濟里中,除直祕閣

甲子相高,亥首曾疑,絳縣老人。看長身玉立,鶴般風度;方頤鬚磔,虎樣精神。文爛卿雲,詩淩鮑謝,筆勢駸駸更右軍。渾餘事,羨仙都夢覺,金闕名存。 門前父老忻忻。煥奎閣新褒沼語溫。記他年帷幄,須依日月;只今劍履,快上星辰。人道陰功,天教多壽,看到貂蟬七葉孫。君家裏,是幾枝丹桂,幾樹靈椿?
拼音

注釋

沁園春:詞牌名。創始於初唐。調名源於東漢竇憲仗勢奪取沁水公主園林之典故,後人作詩以詠其事,此調因此得名。又名《壽星明》、《洞庭春色》等。明末淸初·萬樹《詞律》云:「《沁園春》是古調,作者極盛,其名最顯。」此調格局開張,宜抒壯闊豪邁情感。蘇、辛一派最喜用之。平韻,一百一十四字,前闋四平韻,後闋五平韻,亦有於過闋處增一暗韻者。《詞律·卷十九》還録另一體,即一百一十五字者。另有《花發沁園春》與此調無涉。曲牌亦有《沁園春》,大致與詞牌相同或有變化。曲牌是由詞牌演化而來,其來歷亦相同。 「壽趙茂嘉郎中,時以置兼濟倉賑濟里中,除直祕閣」:四卷本丙集作「壽趙茂嘉郎中,時以制置兼濟倉里中賑濟,除直祕閣」。 趙茂嘉:徐元傑《煤埜集·卷十八·嘉遯趙公贊》:「公名不逷(tì),字茂嘉,自幼有聲,能文,登進士第。初爲淸湘令,請以所增之秩封其母,孝廟褒而從之。居鄕無異韋布,不恃氣凌人,不屑意貨殖,訓子弟以禮法,勿撓寓邑。置兼濟倉。冬糴(dí)夏糶(tiào),直損糴於時。里閭德之,繪像勒石祠焉。慶元見州狀其事於上,詔除直祕閣,以示旌異。繼陞華文閣。年八十餘終於家。」《嚴州圖經·卷一·知州題名》:「趙不逷,紹煕四年二月初五日以朝奉大夫權知,五年六月初七日除江西提刑。」 兼濟倉:《鉛(Yán)山縣志·卷八·倉儲志》:「兼濟倉在天王廟之左,直華文閣趙不逷所立。初慕兼濟平糶之意,以穀賤時糴,至明年穀貴,損價以糶。淳熙十五年米始百斛,歳時增益,後至千斛。意欲自少至多,自近至遠,不爲立額。鄕人德之,慶元五年,狀其事於州,州以聞,詔除直祕閣,以慰父老德之之心。」《永樂大典·卷七千五百十四·倉字韻》引《廣信府永平志》所載趙不逷《兼濟倉文》:「夫兼濟倉者:因張乖崖垂警之言,慕黃兼濟平糶之意,肆爲此舉,初無妄心。始謀粗用於餘糧,逐歳遞增於百斛。從微至著,自邇及遐。庶窮民無艱食之憂,同此身有一飽之樂。大爲編秩,永紀章程。高厚實鑑於本情,毫髮靡容於失度。」 「甲子相高,亥首曾疑,絳縣老人」句:《左傳·襄公三十年》:「三月,癸未,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絳縣人或年長矣,無子,而往與於食。有與疑年,使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問諸朝,師曠曰:『魯叔仲惠伯會郤成子於承匡之歲也。是歲也,狄伐魯,叔孫莊叔於是乎敗狄於咸,獲長狄僑如,及虺也豹也,而皆以名其子,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也。』士文伯曰:『然則二萬二千六百有六旬也。』」晉·杜預注:「史趙,晉大史。『亥』字二畫在上,幷三六爲身,如算之六。」後因稱高壽之人爲「絳縣老人」。 鬚磔:廣信書院本誤作「鬚傑」,其他各本倶不誤。《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桓溫,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生未期而太原溫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及聞其聲,曰:『真英物也!』以嶠所賞,故遂名之曰溫。嶠笑曰:『果爾,後將易吾姓也。』……溫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面有七星。少與沛國劉惔善,惔嘗稱之曰:『溫眼如紫石稜,鬚作猥毛磔,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 卿雲:謂司馬長卿與揚子雲。 「詩淩鮑謝」句:唐·杜甫《遣興五首·其五》詩:「吾憐孟浩然,裋褐即長夜。賦詩何必多,往往淩鮑謝。」按:鮑謂鮑照,謝謂謝靈運、謝惠連、謝玄暉也。 「筆勢駸駸(qīn qīn)更右軍」句:《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羲之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嘗謁周顗,顗察而異之。時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於是始知名。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爲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羲之既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乃以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駸,《説文》:「馬行疾皃(mào)。」淸·段玉裁注:「《小雅·四牡》傳曰:『駸駸、驟皃。驟者、馬捷步也。』」 仙都夢覺:《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醫扁鵲視之,出,董安于問。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孫支與子輿曰:「我之帝所甚樂。吾所以久者,適有學也。帝告我:『晉國將大亂,五世不安;其後將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國男女無別。』」公孫支書而藏之,秦讖於是出矣。獻公之亂,文公之霸,而襄公敗秦師於殽而歸縱淫,此子之所聞。今主君之疾與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閒,閒必有言也。』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游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人心。有一熊欲來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羆來,我又射之,中羆,羆死。帝甚喜,賜我二笥,皆有副。吾見兒在帝側,帝屬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壯也,以賜之。」帝告我:「晉國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將大敗周人於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勳,適余將以其冑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孫。」』董安于受言而書藏之。以扁鵲言告簡子,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奎閣:收藏珍貴典籍文物之樓閣。即文章之府,此指祕閣。 「只今劍履,快上星辰」句:唐·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詩:「持衡留藻鑑,聽履上星辰。」淸·楊倫《杜詩鏡銓》注謂「殿廷象太微帝座,故曰上星辰。」星辰劍履意謂劍履上殿。《宋史·卷一百七十·職官志十》載大臣之奉特旨者,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讚拜不名,入朝不趨」。 貂蟬七葉:晉·左思《詠史八首·其二》詩:「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按:金張者,漢時金日磾、張安世二人幷稱。二氏子孫相繼,七世榮顯。後因用爲顯宦之代稱。《漢書·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Mì Dī)列傳·贊〉》曰:「(金日磾)夷狄亡國,羈虜漢庭,而以篤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將,傳國後嗣,世名忠孝,七葉內侍,何其盛也。」又《漢書·卷五十九·〈張湯傳·(湯來孫、安世玄孫、延壽曾孫、勃孫、臨子)張放傳〉》曰:「安世之子孫相繼,自宣元已來,爲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功臣之後,唯有金氏、張氏,親近貴寵,比於外戚。」珥,插也。董巴《輿服志》曰:「侍中、中常侍冠武弁,貂尾爲飾。」 「幾枝丹桂,幾樹靈椿」句:《宋史·卷二百六十三·竇儀傳》:「竇儀,字可象。薊州漁陽人。……父禹鈞,與兄禹錫皆以詞學名。……儀十五能屬文,晉天福中舉進士。……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弟儼、侃、偁(chēng)、僖(xī),皆相繼登科。馮道與禹鈞有舊,嘗贈詩,有『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縉紳多諷誦之,當時號爲『竇氏五龍』。」按:稼軒《洞仙歌·舊交貧賤》闋,題有「趙(晉臣)以弟兄皆有職名爲寵,詞中頗敍其盛」語,趙晉臣爲士稱子,兄弟六人先後登進士第,時人名所居曰「叢桂坊」。晉臣、茂嘉諸人均歷任顯秩,故有此二句。據《宋史·世系表》所載,六人者爲:朝請大夫直文華殿不逷(茂嘉),中奉大夫直敷文殿不迂(晉臣),朝請郎不遂,贈通奉大夫不跡,朝請大夫不?,儒林郎不䢝(yà)。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