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傳 · 道人靈一

一公,剡中人。童子出家,瓶鉢之外,餘無有。天性超穎,追蹤謝客,隱麻源第三谷中,結茆讀書。後白業精進,居若耶溪雲門寺,從學者四方而至矣。尤工詩,氣質淳和,格律清暢。兩浙名山,暨衡、廬諸甲剎,悉所經行。與皇甫昆季、嚴少府、朱山人、徹上人等爲詩友,酬贈甚多。刻意聲調,苦心不倦,騁譽叢林。後順寂於岑山。集今傳世。 論曰:自齊、樑以來,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遒、惠休、寶月之儔,馳驟文苑,沉淫藻思,奇章偉什,綺錯星陳,不爲寡矣。厥後喪亂,兵革相尋,緇素亦已狼藉,罕有復入其流者。至唐累朝,雅道大振,古風再作,率皆崇衷像教,駐念津樑,龍象相望,金碧交映。雖寂寥之山河,實威儀之淵藪。寵光優渥,無逾此時。故有顛頓文場之人,憔悴江海之客,往往裂冠裳,撥矰繳,杳然高邁,雲集蕭齋,一食自甘,方袍便足,靈臺澄皎,無事相干,三餘有簡牘之期,六時分吟諷之隙。青峯瞰門,綠水周舍,長廊步屟,幽徑尋真,景變序遷,蕩入冥思。凡此數者,皆達人雅士,夙所欽懷,雖則心侔跡殊,所趣無間。會稽傳孫、許之玄談,廬阜接謝、陶於白社,宜其日鍛月煉,志彌厲而道彌精。佳句縱模,不廢禪定,巖穴相邇,更唱迭酬,苦於三峽猿,清同九皋鶴,不其偉歟。與夫迷津畏途,埋玉世慮,蓄憤於心,發在篇詠者,未可同年而論矣。然道或淺深,價有輕重,未能悉採。其喬松於灌莽,野鶴於雞羣者,有靈一、靈徹、皎然、清塞、無可、虛中、齊己、貫休八人,皆東南產秀,共出一時,已爲錄實。其或雖以多而寡稱,或着少而增價者,如惟審、護國、文益、可止、清江、法照、廣宣、無本、修睦、無悶、太易、景雲、法振、棲白、隱巒、處默、卿雲、棲一、淡交、良乂、若虛、雲表、曇域、子蘭、僧鸞、懷楚、惠標、可朋、懷浦、慕幽、善生、亞齊、尚顏、棲蟾、理瑩、歸仁、玄寶、惠侃、法宣、文秀、僧泚、清尚、智暹、滄浩、不特第四十五人,名既隱僻,事且微冥,今不復喋喋云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剡中人:剡縣(今浙江嵊州)的人。
  • 童子出家:指幼年就出家爲僧。
  • 瓶鉢之外,餘無有:除了一隻瓶子和一個飯碗,別無他物。
  • 超穎:超出常人,聰明過人。
  • 謝客:指東晉詩人謝靈運,以其才華和山水詩聞名。
  • 麻源第三谷:可能是指浙江某地的一個山谷。
  • :茅草,用來搭建簡陋的住所。
  • 若耶溪雲門寺:位於浙江紹興附近的著名寺廟。
  • 昆季:兄弟。
  • 嚴少府、朱山人、徹上人:都是當時的文人僧侶朋友。
  • 刻意聲調:刻意追求詩歌的韻律和聲調。
  • 叢林:佛教叢林,指僧侶聚集的地方。
  • 順寂於岑山:在岑山(可能是一座山名)安詳圓寂。
  • 集今傳世:他的作品現在仍然流傳於世。

翻譯

這位名叫一公的僧人,是剡縣人,小時候出家,除了日常的瓶和鉢,別無他物。他天資聰穎,如同追蹤謝靈運一樣,隱居在麻源的第三山谷中,用茅草蓋屋讀書。後來他的學業精進,住在若耶溪的雲門寺,吸引了四方的學者前來求學。他尤其擅長詩歌,風格淳樸和諧,格律清新流暢。他遊歷了兩浙的名山,以及衡山、廬山等地的知名寺廟。他與皇甫兄弟、嚴府官員、朱山人、徹上人等成爲詩友,相互間的贈詩很多。他苦心創作,致力於詩歌的聲調,名聲在僧侶中廣爲流傳。最後,他在岑山平靜離世,他的詩集現今依然流傳世間。

賞析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公這位唐代僧人及其在文學上的成就。他不僅在修行上精進,而且在詩歌創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詣,與當時衆多文人墨客如皇甫、嚴少府等人交往密切。他的詩作風格獨特,既有山水詩的韻味,又融入了禪意,使得即使在戰亂動盪的年代,仍有志向高潔的文人士大夫選擇隱居山林,潛心創作。作者通過對比歷史上其他時期和人物,強調了唐朝時期的文風復興,以及這些僧人詩人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才華。儘管並非所有僧人都能與一公等大師齊名,但他們的存在豐富了那個時代的文化景觀,體現了佛教文化和文學的交融。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詩﹐與王執謙﹑楊載齊名。有《披沙詩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職。此書成於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詩人傳記二百七十八篇,傳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計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許多詩人在舊史中無傳可稽,辛氏廣採資料,“遊目簡編,宅以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以成篇,斑斑有據,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傳·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記載詩人登進士第年等,十分可貴;“傳後附以論,多掎摭詩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藝林”(《四庫全書總目》)。辛氏雖爲衆多的唐代詩人立傳,而其主旨卻似乎在因人而品詩,重點在標其詩格,而不在考敘行跡,所以其中敘述詩人生平部分,雜採文集、筆記、小說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鑑辨,史實的疏誤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詩文,或採擇前人舊評,或在前人舊評基礎上有所增飾,或自出新意,品評詩歌,則頗具啓發性。所以,“此書的主要價值與其說在提供詩人傳記史料方面,倒不如說是在唐詩的品評方面。”(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但它畢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詩人傳記,故歷來爲研究者所重視。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