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才子傳 · 李益

益,字君虞,隴西姑臧人。大曆四年齊映榜進士,調鄭縣尉。同輩行稍進達,益久不升,鬱郁去遊燕、趙間,幽州節度劉濟闢爲從事,未幾,又佐邠寧幕府。風流有詞藻,與宗人賀相埒,每一篇就,樂工賂求之,被於雅樂,供奉天子。如《徵人》、《早行》篇,天下皆施繪畫。二十三受策秩,從軍十年,運籌決勝,尤其所長。往往鞍馬間爲文,橫槊賦詩,故多抑揚激厲悲離之作,高適、岑參之流也。憲宗雅聞其名,召爲祕書少監、集賢殿學士。自負其才,凌轢士衆,有不能堪,諫官因暴其詩"不上望京樓"等句,以涉怨望,詔降職。俄復舊,除侍御史,遷禮部尚書致仕。太和初卒。 益少有僻疾,多猜忌,防閒妻妾,過爲苛酷,有散灰扃戶之談,時稱爲"妒癡尚書李十郎"。有同姓名者,爲太子庶子,皆在朝,人恐莫辨,謂君虞爲"文章李益",庶子爲"門戶李益"雲。有集,今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bì)**:徵召。
  • **行稍:漸漸。
  • **:輔助,這裏指在幕府中任職。
  • **(liè)**:同等,相等。
  • **(pī)**:同「披」,這裏是「配上」的意思 。
  • **策秩:指官職。
  • **凌轢(lì)**:欺壓。
  • **防閒:防備約束。
  • (jiōng)戶:關門。
  •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

翻譯

李益,字君虞,是隴西姑臧人。大曆四年在齊映榜中進士,被調任鄭縣縣尉。他的同輩們漸漸仕途通達,可李益長久得不到升遷,心情鬱悶地離開去燕、趙之地遊歷。幽州節度使劉濟徵召他爲從事,沒過多久,他又在邠寧幕府任職。李益風流而富有文才,和同宗的李賀旗鼓相當,每寫完一篇詩,樂工就花錢求取,配上雅樂,進獻給天子。像《徵人》《早行》等詩篇,天下人都根據詩的意境繪製圖畫。李益二十三歲就接受官職,在軍中十年,籌劃謀略、決勝千里,是他擅長的領域。常常在征戰的鞍馬之間寫文章,橫握長矛吟詩,所以他的作品多是激昂悲憤、抒發離情別緒的篇章,和高適、岑參是一類風格。唐憲宗向來聽聞他的名聲,徵召他爲祕書少監、集賢殿學士。李益自恃有才,欺壓衆人,有的人不能忍受,諫官藉此揭發他詩中「不上望京樓」等句子,認爲這涉及抱怨的情緒,皇帝下詔降了他的職。不久後又恢復原職,被任命爲侍御史,後來升遷至禮部尚書後退休。太和初年去世 。 李益年少時就有怪病,生性多疑,對妻妾管束非常嚴苛,民間流傳着他用撒灰的辦法和鎖門的手段來防備妻妾,當時人們稱他爲「妒癡尚書李十郎」 。有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擔任太子庶子,兩人都在朝中,人們怕分辨不清,就稱李君虞爲「文章李益」 ,稱太子庶子爲「門戶李益」 。李益有詩集,流傳至今。

賞析

本文是唐代詩人李益的傳記。開篇先介紹其基本信息和早期仕途不順,爲其出遊燕、趙等地埋下伏筆。接着重點突出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詩受樂工喜愛且廣泛傳播,展現出其才華橫溢、作品影響力大。然後寫他從軍經歷,強調其軍事才能和詩歌風格的形成。此外,傳記還敘述了因自負才學而遭受貶職又復職的曲折官場生涯。在結尾處,特別提到他爲人所詬病的「僻疾」。整段文字從多個角度較爲全面地塑造了李益這一人物形象,讓後人既能領略其才學風采,也瞭解到他性格和爲人的一些方面,對研究李益和唐代文人狀況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李益的經歷,也能側面反映出唐代官場、文風等多方面的社會風貌,是一篇兼具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的人物傳記 。

辛文房

辛文房,元代﹐字良史﹐西域人﹐曾官省郎。能詩﹐與王執謙﹑楊載齊名。有《披沙詩集》﹐已佚。泰定元年(公元1324)官居省郎之職。此書成於元成宗大德甲辰(公元1304),共收唐五代詩人傳記二百七十八篇,傳中附及一百二十,合計三百九十八人。 唐代許多詩人在舊史中無傳可稽,辛氏廣採資料,“遊目簡編,宅以史集,或求詳累帙,因備先傳,撰以成篇,斑斑有據,以悉全時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唐才子傳·引》)其中一些史料,例如記載詩人登進士第年等,十分可貴;“傳後附以論,多掎摭詩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藝林”(《四庫全書總目》)。辛氏雖爲衆多的唐代詩人立傳,而其主旨卻似乎在因人而品詩,重點在標其詩格,而不在考敘行跡,所以其中敘述詩人生平部分,雜採文集、筆記、小說等,而又缺乏必要的鑑辨,史實的疏誤甚多。相反,辛氏或摘取作家本人及他人詩文,或採擇前人舊評,或在前人舊評基礎上有所增飾,或自出新意,品評詩歌,則頗具啓發性。所以,“此書的主要價值與其說在提供詩人傳記史料方面,倒不如說是在唐詩的品評方面。”(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但它畢竟是唯一的一部唐代詩人傳記,故歷來爲研究者所重視。 ► 1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