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 · 元旦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拼音

譯文

在寧化、清流、歸化三縣城中,路途險窄,密林深暗,青苔光滑。 今天我們又去哪兒?徑直奔向武夷山下。 就在那裏的山下呀,風捲着紅旗如幅幅圖畫。

注釋

如夢令:五代後唐莊宗李存勖作《憶仙姿》,其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之句。宋蘇軾嫌其名不雅,改爲《如夢令》。又有《比梅》、《宴桃源》等稱。單調,三十三字,仄韻。該篇守譜押用一部仄韻。 元旦:宋代吳自牧《夢樑錄》:“正月朔一,謂之元旦,俗呼爲新年。元旦,這裏指陰曆正月初一(這年陽曆一月三十日)。 寧化、清流、歸化:皆福建西部縣名。其中歸化曾改名明溪縣。 路隘(ài):道路險狹。 武夷山:武夷北接仙霞嶺,南望九連山,中分贛江、閩江,居江西、福建交界。相傳古神人武夷君居此,故有武夷之名。 風展紅旗如畫:是懸想紅軍抵達武夷山時的情景。

《如夢令·元旦》是毛澤東於1929年底在紅軍挺進閩西開闢革命根據地取得了勝利後依古律如夢令填的一首詞。該詞主要描繪了行軍的暢達和與國民黨鬥爭的火熱場面,表達了紅軍進軍途中的歡快情緒以及詞人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勢,而產生的堅定的革命信念和豪邁胸襟之情。

賞析

全詞六句33字,採用細節描寫和白描手法相結合的方法,生動地記錄了紅軍長途行軍的路線、方向和目的,謳歌了紅軍戰士無堅不摧、勝利前進的革命精神。 第一、二句寫紅軍戰略轉沿途艱難進軍的情景。開頭連用三個地名,點明福建省西部的三個縣,說明這次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途經的一些地方。從這幾個地方看,行軍從古田北向至寧化,再折向東至清流,右轉向東北至歸化,路線還是迂迴曲折的。接着描寫沿途的道路是那麼狹窄、險要、阻滯,森林繁茂,荊棘叢生,到處陰暗潮溼,青苔滿布,前進十分困難。紅軍經過這些地方向武夷山進軍,困難非常多,但紅軍爲了打破國民黨所謂“會剿”,甩掉敵人,儘快取得戰略轉移的勝利,才決定要走這樣一條敵人預料不到的、比較艱難的路。 第三、四句寫紅軍戰略轉移的方向和目標。兩個句子,一問一答,說明一直向着武夷山前進,要進軍武夷山腳下。“直指”一詞寫出紅軍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氣勢。“武夷山下”點名進軍初步要到達目的地。問句突出紅軍在“古田會議”之後嶄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一振;答句目標明確,鏗鏘有力。 第五、六句寫紅軍到達目的地勝利實現了戰略轉移的情景。這是一幅十分壯麗的圖畫,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鼓舞性。第五句承接上一層“山下”一詞,再連用“山下”兩詞,“到山下啦,到山下啦”那種勝利時歡呼雀躍的情景躍然紙上。最後一句寫出紅軍勝利實現轉移,大軍雲集在武夷山的山腳下,那種盛大而雄偉的場面。寫得像圖畫一般美麗,充分表現了作者爲勝利而歡呼的喜悅心情,也展示出革命武裝鬥爭光明燦爛的前景,顯現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
毛澤東

毛澤東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爲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爲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爲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 1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