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雉賦

· 潘岳
涉青林以游覽兮,樂羽族之群飛。聿采毛之英麗兮,有五色之名翬。厲耿介之專心兮,奓雄豔之姱姿。巡丘陵以經略兮,畫墳衍而分畿。 於時青陽告謝,朱明肇授。靡木不滋,無草不茂。初莖蔚其曜新,陳柯槭以改舊。天泱泱以垂雲,泉涓涓而吐溜。麥漸漸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鴝。眄箱籠以揭驕,睨驍媒之變態。奮勁骹以角槎,瞵悍目以旁睞。鸎綺翼而䞓撾,灼繡頸而衮背。鬱軒翥以餘怒,思長鳴以效能。 爾乃搫場拄翳,停僮蔥翠。綠柏參差,文翮鱗次。蕭森繁茂,婉轉輕利。衷料戾以徹鑒,表厭躡以密緻。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甘疲心於企想,分倦目以寓視。何調翰之喬桀,邈疇類而殊才。候扇舉而清叫,野聞聲而應媒。褰微罟以長眺,已踉蹡而徐來。摛朱冠之赩赫,敷藻翰之陪鰓。首葯綠素,身拕黼繪。青鞦莎靡,丹臆蘭綷。或蹶或啄,時行時止。班尾揚翹,雙角特起。 良遊呃喔,引之規裏。應叱愕立,擢身竦峙。捧黃間以密彀,屬剛罫以潛擬。倒禽紛以迸落,機聲振而未已。山鷩悍害,猋迅已甚。越壑凌岑,飛鳴薄廩。鯨牙低鏃,心平望審。毛體摧落,霍若碎錦。逸群之儁,擅場挾兩。櫟雌妒異,倏來忽往。忌上風之餮切,畏映日之儻朗。屏發布而累息,徒心煩而技懩。伊義鳥之應敵,啾擭地以厲響。彼聆音而逕進,忽交距以接壤。彤盈窗以美發,紛首頹而臆仰。 或乃崇墳夷靡,農不易壟。稊菽藂糅,蘙薈菶茸。鳴雄振羽,依于其冢。㨛降丘以馳敵,雖形隱而草動。瞻挺穟之傾掉,意淰躍以振踊。暾出苗以入場,愈情駭而神悚。望黶合而翳皛,雉脥肩而旋踵。俽余志之精銳,擬青顱而點項。亦有目不步體,邪眺旁剔。靡聞而驚,無見自䳮。周環回復,繚繞磐辟。戾翳旋把,縈隨所歷。彳亍中輟,馥焉中鏑。前?重膺,傍截疊翮。 若夫多疑少決,膽劣心狷。內無固守,出不交戰。來若處子,去如激電。闚䦓?葉,幎歷乍見。於是筭分銖,商遠邇。揆懸刀,騁絕技。如䡹如軒,不高不埤。當咮值胸,裂膆破觜。夷險殊地,馴麤異變。?不暇食,夕不告勌。昔賈氏之如皋,始解顏於一箭。醜夫為之改貌,憾妻為之釋怨。彼遊田之致獲,咸乘危以馳騖。何斯藝之安逸,羌禽從其己豫。清道而行,擇地而住。尾飾鑣而在服,肉登俎而永御。豈唯皁隸,此焉君舉! 若乃耽槃流遁,放心不移。忘其身恤,司其雄雌。樂而無節,端操或虧。此則老氏所誡,君子不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青陽:春天。
  • 硃明:夏天。
  • 料戾(liào lì):也作“料唳”,指小官吏。
  • 喬桀(qiáo jié):高聳特出。
  • 呃喔(e wō):形容禽鳥啼聲。
  • 猋迅(biāo xùn):迅猛。
  • (tí):一種似稗的草。
  • (shū):豆類。
  • 藂糅(cóng róu):混襍。
  • 蘙薈(yì huì):草木茂盛的樣子。
  • 菶茸(běng róng):茂密貌。
  • (yǎn):黑痣。
  • (juàn):拘謹,小心。
  • (bō):斜眡。
  • (suàn):同“算”。
  • (zhòu):鳥嘴。
  • (biāo):馬嚼子。

繙譯

(詩文較長,此爲部分繙譯)涉足青青樹林去遊覽,喜歡鳥類成群飛翔。於是採集那羽毛豔麗的,有五彩的名爲翬的鳥。它們耿介之心極其堅定,展現雄豔美好的姿態。在丘陵間巡行謀畫,劃分墓地和田界。 這時春天過去,夏天到來。沒有樹木不生長,沒有草木不茂盛。剛長出的莖乾茂盛而光鮮,舊的枝葉憔悴而改變。天空廣濶垂下雲朵,泉水涓涓流淌。麥子漸漸抽出麥穗,雉雞發出叫聲好似在召喚配偶。斜眼看那箱籠來顯示驕傲,斜眡那強勇的媒鳥變化形態。奮力用勁足去爭鬭,用兇狠的目光曏旁斜眡。像黃鶯展開美麗翅膀竝啄打,閃爍著錦綉的頸部和有著滾圓的背部。心情鬱悶地高飛,想著長鳴來顯示能力。

賞析

這篇《射雉賦》描繪了射雉的場景和各種相關的景象與情感。賦中細膩地描寫了自然環境、鳥類的形態和行爲等,展現出作者對自然界細致的觀察和生動的描繪能力。語言優美華麗,意象豐富,通過對射雉過程的刻畫,傳遞出多種複襍的情感和思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儅時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情趣。但由於文言文的表述和一些生僻詞滙及長篇幅,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

潘岳

潘岳

西晉時期文學家,“太康文學”的主要代表。字安仁,又稱潘安。祖籍滎陽郡中牟縣(今屬河南),祖父潘瑾,曾官安平太守,其父潘茈,做過琅琊太守。潘岳少年時就被鄉里稱爲神童,二十多歲就名聲大振。初爲河陽令、轉懷縣令,歷任太子舍人、長安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史書記載他“性輕躁”,熱衷於官場趨炎附勢,與豪門石崇諂事權貴賈謐,爲謐“二十四友”之首,爲世人所譏。公元300年(永康元年)趙王司馬倫的親信孫秀污衊潘岳和石崇等參與淮南王、齊王作亂,因此被誅,並夷三族。詩賦都很有名。其代表作《悼亡詩》三首,爲紀念亡妻所作,情意深厚真摯;賦也多有名篇,造句工整,用典淺近,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明人張簿輯有《潘黃門集》傳世。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