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 好在軟綃紅淚積

好在軟綃紅淚積,漏痕斜罥菱絲碧。古釵封寄玉關鞦,天咫尺,人南北。不信鴛鴦頭不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軟綃(xiāo):輕紗。
  • (juàn):掛。

繙譯

幸好有那輕柔的紗巾,上麪已積聚了盈盈的淚水。那淚痕就像畫中斜掛著的蔓草的痕跡,又倣彿碧綠的菱絲。古代的釵寄給遠在玉門關的你,雖近在咫尺的老天,卻造成了我們遠隔南北的分離。我不相信我們不能像鴛鴦那樣相伴到白頭。

賞析

這首詞情思細膩而含蓄。上闋通過“軟綃紅淚積”“漏痕斜罥菱絲碧”等意象,營造出一種淒美哀怨的氛圍。“古釵封寄玉關鞦”則點明了與愛人分離及思唸之情。下闋的“天咫尺,人南北”進一步強調了空間上的距離與無奈。結尾“不信鴛鴦頭不白”表達了對愛情堅定的信唸和執著。整首詞情感真摯深沉,展現出納蘭性德對愛情的獨特感悟與追求,讀來令人動容。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淸滿洲正黃旗人,葉赫納蘭氏(明末海西女眞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性德,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生於淸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曾祖父葉赫部貝勒金台石,曾祖姑孟古哲哲(金台石妹、淸太祖妃、淸太宗母)。父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明珠,母英親王阿濟格(多爾袞兄)女愛新覺羅氏。從祖妹康熙惠妃纳喇氏(金台石曾孫、明珠從弟索爾和女),從曾祖姑表姪胤禔(惠妃纳喇氏子)。康熙十年(1671年),時十七歳進太學,。康熙十一年(1672年)中舉,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會試,因患寒疾,未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時二十二歳補殿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康熙帝(與容若爲從曾祖姑表兄弟,且年齒相彷)愛其才,更兼出身八旗,世爲皇戚,故常伴帝側,授三等侍衞職,尋晉一等侍衞,數隨帝出巡塞外,並奉使梭龍(其方位學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邊事。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患急病卒,年僅三十歳(虛齡三十一),葬於京西皂甲屯納蘭祖墳(今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容若「生長華閥,淡於榮利」(《淸詩別裁集》),愛才喜客,「書史友生外,無他好也。」(《淸詩別裁集》)所與遊者皆一時名士,與世所稱落落寡合者,如嚴蓀友、顧梁汾、陳迦陵、姜湛園尤相契厚。詩文均工,詩得唐開元、大暦間豐格;詞尤享名,喜學北宋,論者謂其「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眞切感人。」「詩情飄忽要眇,斷腸人遠,傷心事多,年之不永,即於韻語中知之。」(《淸詩別裁集》)譚復堂以之與項蓮生、蔣鹿潭爲「淸詞三鼎足」。今人以其與曹實菴、顧梁汾稱「京華三絶」。集宋元來諸家經解,刻《通志堂九經解》。有《通志堂集》。詞集《侧帽集》、《飲水詞》。生平見《淸史稿·巻四百八十四·〈文苑列傳·納蘭性德傳〉》。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