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冉冉句:
冉冉:漸漸行進貌。
雙幡:幡本義旗幟,這裏雙幡指掛着兩片風帆的船隻。
野人:老百姓、鄉下人。
堞:城上女牆,《辭源》裏解說爲,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釋名釋宮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牆,言其卑小比之於城。”
短笳:一種軍中樂器。
秦代石:《史記·秦始皇本紀》:“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爲秦東門。”
楂:同“槎”,水中浮木。
漢時楂:這裏指漢朝張騫乘槎的故事。傳說天河與海相通,有個住在海邊的人,每年八月都見有浮槎來去不失期,便帶了糧食乘槎而去,據說此人就是張騫(見《博物志》和《荊楚歲時記》。
百國:古有百濟國在遼東之東,今朝鮮地,這裏指日本。
序
這首詩是作者在山東沿海負責防禦海上倭寇的時候所寫。當時作者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衛所。詩中可以看出這位抗倭英雄的儒將風度,他在欣賞風景之際,仍不忘記對敵人的高度警惕。
這首詩是作者在山東沿海負責防禦海上倭寇的時候所寫。當時作者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衛所。詩中可以看出這位抗倭英雄的儒將風度,他在欣賞風景之際,仍不忘記對敵人的高度警惕。
當年戚繼光經常從這裏登戰艦出發,去文登、即墨視察部隊,在路過文登營的時候,這位將軍居安思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過文登營》。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抱負及遠見卓識。作爲一代名將,時值明王朝國力衰弱,東邊有倭寇侵擾,北邊有女真虎視,作者以戍邊將士的情懷感受這一切是自然的。戚繼光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史稱“三朝虎臣”,征戰四十二年。他的聲望譽滿華夏,威震域外。

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爲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