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嘉峪關感賦》(四首)

【其一】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衹見一丸泥。 【其二】 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笑鑿空。 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依劍接崆峒。 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 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其三】 敦煌舊塞委荒煙,今日陽關古酒泉。 不比鴻溝分漢地,全收燕迹入堯天。 威宣貳負陳屍後,疆拓匈奴斷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時此地罷防邊。 【其四】 一騎纔過即閉關,中原回首淚痕潸。 棄繻人去誰能識?投筆功成老亦還。 奪得胭脂顔色淡,唱殘楊柳鬢毛斑。 我來別有征途感,不爲衰齡盼賜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嚴關:嘉峪關,在今甘肅省嘉峪關市西,是長城的西部終點。(讀作:yán guān)
  • 徵人:出征的人。
  • 飛閣:高聳的樓閣。
  • 繚垣:環繞的城牆。(讀作:liáo yuán)
  • 隴雲:隴山上的雲彩。
  • 天山:此指祁連山,在今甘肅省境內。(讀作:tiān shān)
  • 巉削:山勢陡峭險峻。(讀作:chán xuē)
  • 瀚海:指沙漠。(讀作:hàn hǎi)
  • 崤函:崤山和函谷關,中國古代的險關要隘。(讀作:xiáo hán)
  • 尉侯:泛指守邊的軍官。
  • 博望:指張騫,因出使西域有功,被封爲博望侯。
  • 星槎:槎,木筏。星槎,指往來於天河的木筏,這裏借指張騫的出使西域。(讀作:xīng chá)
  • 鑿空:開通道路。
  •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類似笛子。(讀作:jiā)
  • 敕勒:古代北方民族名,其民歌爲《敕勒歌》。
  • 崆峒:山名,在今甘肅平涼市西。(讀作:kōng tóng)
  • 貳負:傳說中的神,後被天帝懲罰。這裏指兇惡的敵人。
  • 棄繻:漢代終軍年十八被選爲博士弟子,入關時,他放棄繻(用作通行證的帛),表示決心創立功業。後因以「棄繻」表示年少立大志。(讀作:qì rú)
  • 賜環:古代天子將放逐之臣召回,叫賜環。

翻譯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一》 嘉峪關高聳百尺,矗立在天的西邊,萬里出征的人在此停下馬蹄。 高聳的樓閣遠遠地連着筆直的秦地樹木,環繞的城牆斜壓着隴地低垂的雲彩。 天山險峻陡峭,像人摩肩而立,浩瀚的沙漠蒼茫一片,望過去讓人迷惘。 誰說崤山和函谷關是千古險關呢?回頭看,它們只不過像一顆泥丸罷了。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二》 東西兩邊的守邊軍官往來相通,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開通道路,這是令人讚歎的壯舉。 塞下傳來吹奏《敕勒歌》的胡笳聲,在樓頭倚劍,彷彿與崆峒山相接。 長城邊,在寒冷的月夜飲馬,古老的戍堡上,盤雕在大漠風中翱翔。 除了盧龍和山海關的險峻,東南地區哪有此關雄偉呢?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三》 敦煌的舊邊塞已廢棄在荒煙之中,今天的陽關是古代的酒泉。 不像楚漢相爭時以鴻溝劃分界限,如今全部收服,統一於太平盛世。 在聲威宣揚、制服兇惡敵人之後,在拓展疆土、擊敗匈奴之前。 如果西域不是靠神武之師平定,什麼時候這個地方纔能停止戍邊呢?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四》 一人騎馬剛過去就關閉了城關,回首中原,淚水潸然而下。 像終軍那樣立志的人離去後,有誰能認識呢?班超投筆從戎,功成後年老還鄉。 奪取了勝利,卻已看淡榮譽,唱着楊柳曲,頭髮已斑白。 我來到這裏有別樣的征途感慨,不是因爲年老盼望被召回。

賞析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一》 這首詩描繪了嘉峪關的雄偉險峻和周圍的壯麗景色,同時通過與崤函之險的對比,突出了嘉峪關的重要地位。詩中的「嚴關百尺界天西」,形象地表現了嘉峪關的高大威嚴;「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通過對樓閣、城牆與周圍景物的描寫,展現出嘉峪關的雄偉氣勢;「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則描繪了天山的險峻和沙漠的蒼茫,烘托出嘉峪關所處環境的艱險;最後一句「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以反問的手法,強調了嘉峪關的戰略重要性。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二》 此詩描述了嘉峪關地區的軍事和地理情況,以及這裏的歷史文化氛圍。詩中通過對尉侯往來、博望星槎等歷史事件的提及,展現了嘉峪關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依劍接崆峒」,描繪了邊疆的獨特風情和雄偉氣勢;「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則通過對長城、古戍的描寫,烘托出邊疆的荒涼和戰士們的艱辛;最後一句「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再次強調了嘉峪關的雄偉和重要。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三》 這首詩回顧了歷史,強調了國家統一和邊疆安定的重要性。詩中「敦煌舊塞委荒煙,今日陽關古酒泉」,描繪了邊塞的變遷;「不比鴻溝分漢地,全收燕跡入堯天」,表達了對國家統一的讚美;「威宣貳負陳屍後,疆拓匈奴斷臂前」,敘述了國家在邊疆的武功和成就;最後一句「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時此地罷防邊」,強調了國家的武力對於維護邊疆安定的重要性。 《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四》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感慨和志向。詩中「一騎才過即閉關,中原回首淚痕潸」,表現了詩人離開中原的不捨和感慨;「棄繻人去誰能識?投筆功成老亦還」,用終軍和班超的典故,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負;「奪得胭脂顏色淡,唱殘楊柳鬢毛斑」,表現了詩人對功名利祿的淡薄和歲月的感慨;最後一句「我來別有征途感,不爲衰齡盼賜環」,表明詩人此次前來並非爲了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是有着更深的使命感。

林則徐

林則徐

林則徐,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峯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