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貧賦

· 揚雄
揚子遁居,離俗獨處。左鄰崇山,右接曠野。鄰垣乞兒,終貧且窶。禮薄義弊,相與羣聚。惆悵失志,呼貧與語: 「汝在六極,投棄荒遐。好爲庸卒,刑戮相加。匪惟幼稚,嬉戲土砂。居非近鄰,接屋連家。恩輕毛羽,義薄輕羅。進不由德,退不受呵。久爲滯客,其意謂何?人皆文繡,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獨藜飱。貧無寶玩,何以接歡?宗室之燕,爲樂不槃。徒行負笈,出處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霑體露肌。朋友道絕,進宮凌遲。厥咎安在?職汝爲之!捨汝遠竄,崑崙之顛。爾復我隨,翰飛戾天。捨爾登山,巖穴隱藏。爾復我隨,陟彼高岡。捨爾入海,泛彼柏舟。爾復我隨,載沈載浮。我行爾動,我靜爾休。豈無他人?從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復久留!」 貧曰:「唯唯。主人見逐,多言益嗤。心有所懷,願得盡辭!昔我乃祖,宗其明德。克佐帝堯,誓爲典則。土階茅茨,匪彫匪飾。爰及季世,縱其昬惑。饕餮之羣,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驕。瑤臺瓊榭,室屋崇高。流酒爲池,積肉爲崤。是用鵠逝,不踐其朝。三省吾身,謂予無諐。處君之家,福祿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習焉。寒暑不忒,等壽神仙。桀跖不顧,貪類不干。人皆重蔽,予獨露居。人皆怵惕,予獨無虞。」 言辭既磬,色厲目張。攝齊而興,降階下堂︰「誓將去汝,適彼首陽。孤竹二子,與我連行!」 余乃避席,辭謝不直:「請不貳過,聞義則服。長與汝居,終無厭極。」貧遂不去,與我遊息。
拼音

譯文

揚雄遠離世俗過隱居生活,四周不是群山就是荒野,自家圍牆外有個乞丐,人不但窮而且無禮數。於是他意識到,長期地與這種無禮無義的人相處下去,志向都被磨滅殆盡。因此他向那窮鬼喊道: “你有六大惡習,被拋棄在荒野。好爲平常的小兵,對人刑罰屠戮。但匪徒時欺負嬉戲在土堆上的小孩。居住在連排的屋裏比鄰而居。把恩惠看的如羽毛般輕,對義氣看的比羅紗輕。高升時不因品德,離退時不受苛責。長久以來成爲了位卑得人,你到底想成什麼人?人人都文采華麗,舊衣服一大堆,人人都吃稻米,我卻吃剩菜,貧窮沒寶物玩,爲何這麼高興?請親戚們來家裏吃個飯,本來應該是很愉快的事我卻不覺得快樂,交通工具也買不起,背個破箱子到處遊學,在家穿的那套衣服簡直見不得人,若要出去還得換一件。到處打短工,手腳的老繭越來越厚。有時候下田勞作,任雨水淋溼全身。和我交往的朋友越來越少,生活每況愈下。我就想不通這到底是誰的罪過!我思來想去這主要原因得歸咎與你!爲了避開你,我逃竄到崑崙山頂。但我發現你還是跟着我,不管我是飛天登山打洞下海都擺脫不掉你。我動你跟着動,我停你跟着停。難道這世道上就沒其他人了麼?你唯獨跟我幹嘛啊!我求你你可不可以走呵?不要再留下來了好不好?” 那窮鬼說:“哦哦,你要趕俺走可不可以言簡意賅點?說了那麼多我都想笑了。但走之前我得把話說清楚,我祖上身心潔白,不事曖昧,憑藉清明仁德,輔佐過帝堯,是後世的典範。他的房屋也是茅草土胚,沒雕飾過。到了末世的時候,昏庸無知的人放縱自己。貪食無厭的人很多,貪圖富貴得非正道。那些人鄙視我的祖先,驕縱傲慢。修建那些高臺瓊樓,池子裏都是酒,肉堆得比山還高。後世皇帝驕奢貪婪,所以我如鴻鵠高飛而去,不在朝廷墮落。我幾次反省,認爲我自己並無過錯。我常駐你家,給你帶來的是無盡的福氣。你不記住我的大恩大德,卻糾結於我的這點窮氣。因爲我的存在,使你從小就有禁得住寒暑的習慣,你簡直就是不會死的神仙,那些盜賊和貪官從來也不會來打擾你,別人要幾重門鎖着纔敢睡,你卻敢在露天下睡,別人都提心吊膽的,你卻從來都沒有擔憂。” 話說完後,神情嚴肅瞪大眼睛看着揚雄,兩手撩起衣服下面的邊,從屋裏走出來。說“我發誓要離開你了,去首陽山。孤竹的兩個孩子,將會與我同行。” 我於是讓席,對他不停地表示歉意:“這種失誤不會再有第二次了,聽說了你的深明大義我佩服不已,與你長久相處下去我到死都不會滿足。”貧兒於是就不走了,與我遊玩與休憩。

注釋

窶(jù):貧寒。 六極:東西南北上下,指宇內。 好爲庸卒:常爲別人的傭工、僕人。 刑戮相加:屢遭懲罰。 藜飧:以野菜爲食。 盤(pán):快樂。 徒行負笈:步行求學。 出處易衣:家中窮得僅有一件衣服,誰出門誰換上。《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幷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胼胝(pián zhī):老繭。 凌遲:衰退,此謂仕途坎坷。 咎:過錯。 職:主要。 翰飛戾天:高飛至天。《詩經·小雅·小宛》:“宛彼鳴鳩,翰飛戾天。” 陟彼高岡:登上那高丘。《詩經·周南·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泛彼柏舟:飄蕩著拍木舟。《詩經·鄘風·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載沉載浮:在水中又沉又浮。《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 嗤,笑。 “昔我乃祖,宗其明德。克佐帝堯,誓爲典則”句:不明所指。宋·魏仲舉刊《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引洪興祖注云:“予嘗見《文宗備問》云: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爲‘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卻窮子’。自爾相承送之。”又唐《四時寶鑑》云:“高陽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靡棄破衣,是日祝於巷曰:除貧也。”按高陽氏即顓頊,傳爲黃帝孫,揚雄此文所謂“貧”的祖先能輔佐帝堯,想必與“窮子”一樣出身顯赫,然典籍未見“窮子”的其他事迹。 饕餮(tāo tiè),本怪獸名,貪喫致死。後以稱貪婪人。 崤、山名,此借指山。 諐(qiān):同“愆”,罪過。 忒(tè):更、變。不忒,謂不受影響。 重蔽:層層保護。 怵惕:恐懼。 磬:盡。 攝齊(zi):撩起衣下擺。 孤竹二子:孤竹君子伯夷和叔齊,兩人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逐貧賦》是漢代辭賦家揚雄晚年的作品。這是一篇寓言賦,通篇用“揚子”和“貧”主客對答的形式,前一部分寫主人的怒斥,展現出“外我”的形象,後一部分以“貧”的反駁曲盡其情,寄託“內我”的精神世界。全賦構思奇異,莊諧相生,情節結構完整,人物個性突出,寓意雋永而耐人尋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賞析

此賦描述了作者想擺脫“貧兒”卻根本甩不掉的無可奈何之情景。首段“捨汝遠竄”以下到“勿復久留”幾句說,揚雄想捨棄貧兒,故而跑到崑崙之巔,但貧兒卻跟着在天上飛;揚雄躲到山崖裏,貧兒也跟着上山來;揚雄搖着船躲到海上去,貧兒也跟着來到海上;揚雄走,貧兒也走,揚雄停下來,貧兒也停下來;揚雄質問貧兒爲何要這樣跟着自己,他要貧兒趕快離開他,一刻也不能耽擱。由此可知,揚雄想擺脫貧兒,他到處躲,但就是躲不掉,這實際上是他自己辛酸生活的藝術描繪,他用的筆調卻是輕鬆的、充滿玩笑的,這種自嘲自解的戲謔很有一種黑色幽默之美感。另外,《逐貧賦》對貧兒答語的描寫也充滿了黑色幽默之美:“堪寒能暑,少而習焉。寒暑不忒,等壽神仙。桀跖不顧,貪類不幹。人皆重蔽,予獨露居;人皆怵惕,予獨無虞。”貧兒說:“主人倒是不錯啊,你從小就經得住寒暑的侵襲,你簡直就是不會死的神仙,那些盜賊和貪官從來也不會來打擾你,別人要幾重門鎖着纔敢睡,你卻敢在露天下睡,別人都提心吊膽的,你卻從來都沒有擔憂。”揚雄在這裏用開玩笑的語調來寫貧兒的辯解,這實在是一種黑色幽默,由此可以見出揚雄抒情賦的大膽和幽默,顯露出一種獨特的美學色彩。 揚雄在《逐貧賦》顯示了一種新的態度。那就是對貧窮——物質窮乏的態度。在他酸溜溜的口氣中,讀者能發現中國人“一分爲二”思維方式對生活本身發生的影響。在這種思維方式裏,關鍵不在於怎樣生活或生活得怎樣,而在於如何解釋生活、解釋得怎麼樣。這種典型的唯心主義生活觀、幸福觀後來構成了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部分。這種生活觀的負面影響是較大的,它往往導致人們隨遇而安,安於現狀,不能或不願改善生活,而只是改變對自己生活的判斷。揚雄的虛弱無力和無可奈何在這篇文章裏表現得很充分,他沒有能力過上更好的生活,他便設法把不好的生活解釋爲好的生活。雖然是自欺欺人,但獲得心理平衡,這纔是最重要的。他試圖找出貧寒生活的優點,找出富貴生活的不足。這種努力,後來在道德層面上得到了完成,那就是:富貴的,總是不道德的,至少是道德可疑的;貧寒的,則往往是因爲道德高尚。富貴變成了道德負號,貧寒則成爲道德正號。於是,精神的獎勵就彌補了物質的匱乏,甚至成了生活中的畫餅。揚雄的這篇《逐貧賦》,可能就暗示着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這一深刻轉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遁居:隱居。 (jù):貧寒。 六極:六種極兇惡之事。 荒遐:邊遠荒涼之地。 庸卒:受雇傭的差役。 (hē):斥責。 藜飧(lí sūn):用藜菜做的飯。 胼胝(pián zhī):手掌、腳底因長期勞動摩擦而生的繭子。 (zǐ):在苗根培土。 饕餮(tāo tiè):傳說中貪喫的怪獸,這裡比喻貪婪的人。 (qiān):罪過,過失。 (tè):差錯。 怵惕(chù tì):恐懼警惕。

繙譯

敭子隱居,離群索居。左邊是高山,右邊是曠野。鄰家有個乞丐兒,始終貧睏又窮苦。禮義淡薄,人們相聚在一起。我惆悵失意,把貧窮叫來問話: “你処在險惡的環境中,被拋棄在邊遠荒涼之地。衹配做個庸碌的差役,常遭刑罸懲処。不衹是幼稚無知,衹知道玩土戯沙。住的地方竝非近鄰,也不是挨家接戶。恩情比羽毛還輕,道義比薄紗還薄。晉陞不是靠品德,辤退也不容申辯。長久地做客滯畱,你到底是什麽意思?別人都穿著錦綉,我卻連粗佈衣服都不完整。別人都喫著稻米高粱,我卻衹能喫藜菜做的飯。我貧窮沒有珍寶玩物,拿什麽來與人交好?宗室的宴會上,也不能盡情歡樂。徒步行走背著書箱,出門廻家換衣服。身躰承擔各種勞役,手腳都長滿了老繭。有時除草有時培土,渾身沾滿泥土汗水。朋友都與我斷絕了來往,進宮廷也備受冷落。這過錯在哪裡?都是你造成的!我要捨棄你遠遠逃竄,跑到崑侖山的山頂。你卻又跟著我,像鳥兒高飛上天。我捨棄你去登山,在山洞裡隱藏起來。你卻又跟著我,登上那高高的山岡。我捨棄你去下海,乘坐柏木船航行。你卻又跟著我,在海裡沉浮漂流。我行走你就活動,我靜止你就休息。難道沒有別人了嗎?你爲什麽要跟著我?現在你走吧,不要再久畱了!” 貧窮說:“是是。主人要敺逐我,說多了更會被嘲笑。我心中有所想法,希望能全部說出來!從前我的祖先,發敭他們的美德。能夠輔佐帝堯,誓言成爲典範準則。住的是土台堦和茅草屋,不雕飾不奢華。等到了末世,放縱那些人的昏庸迷惑。貪婪的人群,貪圖富貴不擇手段。鄙眡我的先人,既傲慢又驕傲。建造瑤台瓊榭,房屋高大宏偉。把酒流成池,把肉堆積成山。因此我像鴻鵠一樣離去,不踏上那朝廷。我多次反省自己,認爲自己沒有過錯。在你家居住,福和祿像山一樣多。你忘記了我的大恩大德,衹想著我的小過錯。我能忍受寒冷和炎熱,從小就習慣了。寒暑都不會有差錯,簡直像神仙一樣長壽。不傚倣夏桀和盜蹠,不與貪婪的人爲伍。別人都重重遮蔽,我卻獨自露天居住。別人都恐懼警惕,我卻獨自沒有憂慮。” 話說完了,神色嚴厲目光張敭。整好衣服起身,走下台堦離開殿堂:“我發誓要離開你,到那首陽山上。孤竹國的兩個兒子,和我一起前行!” 我於是離開座位,道歉說自己不對:“請讓我不再犯同樣的過錯,聽到正確的道理就信服。長久和你居住,始終不會厭煩。”貧窮於是沒有離開,和我一起生活。

賞析

《逐貧賦》是敭雄晚年的作品,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貧窮的看法。文章通過敭子對貧窮的斥責和貧窮的辯解,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道德操守的堅持。

在敭子的斥責中,他列擧了貧窮帶來的種種睏境和不幸,表達了對貧窮的厭惡和想要擺脫的願望。而貧窮的辯解則強調了自己的無辜和祖先的美德,以及在艱苦環境中培養出的堅靭品質。貧窮認爲自己竝非過錯的根源,而是社會風氣敗壞的受害者。最後,敭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定與貧窮和解,共同生活。

整篇賦語言生動,情感真摯,通過對比和誇張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的貧富差距和道德淪喪的現象。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曏往和對道德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思想價值。

揚雄

揚雄

一作楊雄,字子雲,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人。少好學,口吃,長相平平,身高偏矮,不能劇談,專心於潛心思考,早年傾慕司馬相如,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常作辭賦,名聲遠播,如《蜀都賦》,此賦開啟了京都一派題材,班固《兩都賦》、張衡《二京賦》以及晉代左思《三都賦》皆受其影響。 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召爲門下史。後經蜀人楊莊推薦,漢成帝命他隨侍左右。公元前11年正月與成帝前往甘泉宮,作《甘泉賦》諷刺成帝鋪張。十二月又作《羽獵賦》仍然以勸諫爲主題。被封黃門郎,與王莽、劉歆等爲同僚。公元前10年揚雄作《長楊賦》,繼續對成帝鋪張奢侈提出批評。 揚雄後來認爲辭賦爲「雕蟲篆刻」,「壯夫不爲」,轉而研究哲學。仿《論語》作《法言》,模仿《易經》作《太玄》。提出以「玄」作爲宇宙萬物根源之學說。有人笑他[1],於是他寫了一篇《解嘲》。爲了寬慰自己,又寫了一篇《逐貧賦》。王莽當政,拉攏揚雄,任他爲中散大夫。他寫過《劇秦美新》美化王莽,但此文是主動投靠還是避禍之作,還有爭論。 後在天祿閣校書,寫作,進行語言學研究。曾著《方言》,敘述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爲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資料。但是因弟子劉棻牽連,有人前來逮捕揚雄,揚雄恐懼而跳樓,未死,後得免,京師諺曰:「惟寂寞,自投閣。」後召爲大夫,默默無聞而終。 ► 5篇诗文

揚雄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