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遺興:抒發意趣。
- 次韻:和詩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晁應之:人名,北宋文人。
- 村虛:村莊。「虛」同「墟」,指村落 。
- 煙靄:雲霧。
- 促織: 蟋蟀的別稱。
- 袞袞(gǔn gǔn):相繼不絕、衆多連續的樣子。
- 娟娟:形容月亮光潔美好的樣子。
- 暗峽:昏暗的峽谷。
- 河漢:銀河。
- 羞澀:這裏有因囊中羞澀,無錢寄家書而慚愧的意思。
- 嬰:纏繞,遭受。
翻譯
太陽落下,村莊被一片青濛濛的雲霧籠罩,草根裏的蟋蟀在傍晚早早地鳴叫起來。連綿不斷的羣山向遠方奔去,在我的視線裏逐漸消失;那美好的新月,卻在我的愁緒中緩緩升起。昏暗的峽谷裏,秋天的風雲慘淡;高天上的銀河,在夜間又格外清晰分明。想要給故鄉寄一封信,卻因爲貧窮而感到難爲情,如今頭髮已經花白,境遇冷落淒涼,還被衰老與疾病纏擾着。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一幅清幽而又帶着淡淡哀愁的秋日晚景圖。開篇以日落、村墟、煙靄、促織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寧靜中帶着幾分寂寥的氛圍。頷聯用「袞袞」形容羣山遠去,氣勢連綿,「娟娟」描繪新月美好,卻在「愁裏生」,景中含情,表達出詩人內心的憂愁。頸聯「暗峽風雲秋慘淡,高城河漢夜分明」,通過對比,進一步渲染了悽清的氛圍,暗示着詩人心境的暗淡。尾聯揭示詩人內心的痛苦,「寄書羞澀」寫出生活的困窘,「白首蕭條老病嬰」則直接表達垂暮之年,疾病纏身,潦倒落寞的悲嘆。整首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詞精妙,生動地展現了詩人內心複雜而深沉的情感 。

張耒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安徽亳縣),生於楚州淮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因擔任過起居舍人,人稱張右史,晚年旅居陳州(河南省淮陽),陳州古地名爲宛丘,故又稱宛丘先生,因張耒“儀觀甚偉,魁梧逾常”,人或稱其爲“肥仙”。張耒青年時遊學陳州,得到蘇轍指點,並經蘇轍引薦入蘇軾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 2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