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 陸機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 整駕肅時命,杖策將遠尋。 飢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 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 崇雲臨岸駭,鳴條隨風吟。 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 急弦無懦響,亮節難爲音。 人生誠未易,曷雲開此衿? 眷我耿介懷,俯仰愧古今。
拼音

所属合集

#樂府詩集

譯文

口渴也不能飲盜泉水,熱也不能在醜陋的樹木下歇息。惡木也有枝,志士卻多苦心。志士整理馬車恭敬地遵奉君主之命,驅馬將要遠行。時勢所迫,飢不擇食,寒不擇棲。時光已經逝去,而功業卻還未建立。高聳的雲朵接岸而起,樹木的枝條隨風鳴叫。在幽谷底沉思,在高山頂感慨悲傷。樂器繃緊了的弦發不出緩弱的聲音,而節操高尚的人就猶如這急弦,談論問題常常直言不諱,常常不爲君王所喜,不爲世俗所容,得不到認可。人生處世真不容易,如何才能放寬我的胸襟呢?眷顧我耿直的情懷,與古人相比真是感到慚愧。

注釋

盜泉:水名,在今山東省境內。傳說孔子經過盜泉,雖然口渴,但因爲厭惡它的名字,沒有喝這裏的水。 熱不息惡木陰:比喻志節高尚的人不願意被牽連到不良的環境中去,以免影響自己的聲譽。惡木,形容難看的樹。 整駕:整理馬車。 肅時命:恭敬地遵奉君主之命。 杖策:拿着鞭子,指驅馬而行。 “飢食”兩句:這兩句見樂府古辭《猛虎行》,這裏反用其意,是說時勢所迫,飢不擇食,寒不擇棲。 歲載陰:歲暮。這裏指時光已經逝去,而功業還沒建立。 崇:高。 駭:起。 鳴條:樹枝被風吹髮出聲音。靜言:沉思。高山岑:高山頂。亮節:節操高尚的人。“人生”兩句:人生處世真不容易,如何才能放寬我的胸襟呢?曷,同“何”,怎麼。俯仰愧古今:與古人相比感到十分慚愧。俯仰,低頭擡頭,這裏表示思考。古今,古今之人,這裏是偏義詞,指古人。

此篇是一首讚美遊子潔身自好,不作非禮之事的詩。該詩刻畫了一個襟懷正直的志士。雖然慎於處世,但生不逢時,只有隨時俯仰,但又功名難就,進退維谷。詩中表現的苦悶、彷徨的情調是詩人襟懷的袒露,詩中表現的耿介不羣、不隨波逐流的思想有一定進步意義。 總觀全詩,可見作者雖爲傾訴抑鬱而作,但在內容上則是依據自己的政治處境現身說法,深刻表明一個有志的文士,其行藏出處,必須始終慎重,執着堅持,稍一不慎,就會陷於進退兩難的困境,作者的經歷,就是志士對於處世的一面鏡子。

賞析

這首詩寫自己在外行役的經歷,雖然壯志難酬,仍不改“耿介”之懷。一個節操高尚之人,因迫於時命,沉浮世事,結果功名未遂,陷於進退兩難,其愧悔可想而知。陸機少有才名,後應詔赴洛陽,在西晉混亂的政局中仕宦不得意,最終陷於王室爭奪皇位的鬥爭,在“八王之亂”中被殺。此詩正是詩人矛盾苦悶心境的真實寫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盜泉水:古泉名,在今山東泗水縣東北。舊時被視爲不義之水,傳說孔子路過盜泉,雖口渴但不喝此泉水,以表潔身自好。
  • 惡木:形象不良的樹木。
  • 整駕:整理車馬,準備出行。
  • :恭敬地遵循。
  • 時命:朝廷的命令。
  • 杖策:拿着馬鞭,指驅馬而行。
  • 歲載陰:載,又;陰,指時間流逝,陰氣漸盛,象徵年華老去。
  • 崇雲:層層高雲。
  • :使人驚怕。
  • 鳴條:隨風搖動的樹枝。
  • 靜言:靜思。言,助詞,無實義。
  • 岑(cén):小而高的山。
  • 急弦:緊繃的弓弦,發出的聲音很緊促。
  • 懦響:懦弱軟弱的聲音。
  • 亮節:堅貞的節操。
  • 曷(hé)雲:怎麼說。曷,何。
  • 開此衿(jīn):放開胸懷。衿,胸懷。
  • 耿介:正直不阿。

翻譯

口渴也不喝那盜泉的水,炎熱時也不在醜陋的樹下歇蔭。 不好的樹木哪會沒有枝椏?有志之士有着許多的苦心。 整理好車馬嚴肅地遵從朝廷的命令,手持馬鞭將要遠行去探尋。 飢餓時在猛虎居住的洞穴邊覓食,寒冷時在野雀棲息的樹林里居住。 每日辛勞但功績還未建立,時光匆匆歲月又不斷流逝。 層層高雲逼近岸堤令人驚怕,樹枝隨風搖曳發出低吟。 有時靜思在幽深的谷底,有時放聲長吟於高出的山頂。 緊繃的琴絃不會發出懦弱的聲響,堅貞的節操難以譜成音樂來表明。 人生實在不容易,怎麼才能放寬這滿懷的鬱悶心情? 顧念我正直不阿的心懷,想想過往和未來心中滿是慚愧。

賞析

這首詩以自述的形式,表達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和高尚的志向追求。開篇「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就鮮明地表明瞭詩人堅守高尚品德,絕不與不良事物同流合污的氣節。接着描述自己遵循朝廷命令,奔走四方的艱辛歷程,「飢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體現出他爲了使命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

「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則流露出時光流逝,功業未就的焦慮與感慨。詩人借自然景象「崇雲臨岸駭,鳴條隨風吟」營造出一種宏大且略帶淒涼的氛圍,襯托出自己的孤獨與內心的複雜情感。

後半部分「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以不同場景下的行爲動作進一步傳達出內心的掙扎與思考。「急弦無懦響,亮節難爲音」表明自己如同緊繃的琴絃,有着堅不可摧的志向,但堅守節操又難以被人理解。最後「人生誠未易,曷雲開此衿?眷我耿介懷,俯仰愧古今」發出對人生不易的深深長嘆,以及對自身堅守品格的反思與執着。 整首詩語言剛健質樸,情感真摯深沉,充分展現了陸機作爲文人的高尚志向和在亂世中堅守自我又深感迷茫的矛盾心境。

陸機

陸機

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吳郡陸氏,爲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雲俱爲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爲“太康之英”。與潘岳同爲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 1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