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夏門行 · 其二 ·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拼音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注釋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滄:通「蒼」,靑綠色。 海:渤海。 何:多麽。 澹澹(dàn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竦峙(sǒngzhì):聳立。竦,通聳,高。 叢生:指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 豐茂:指茂盛,茂密。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漢:銀河,天河。 幸:慶幸。 甚:很。 至:極。 詠志:即表達心志。 幸甚至哉:眞是慶幸。 詠:歌吟。 志:理想。 歌以詠志:以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這是一首古體詩。此詩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所以更有啓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蒼凉慷慨,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品。

賞析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藉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 曹操這首《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準确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綫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旣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纔更眞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此詩是藉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爲它含蓄,所以更有啓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爲蒼凉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繫,可見,只是藉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碣石:古代地名,位於今河北省昌黎縣北。
  • 滄海:指渤海,我國東部的邊緣海。
  • 澹澹:形容水波輕柔搖動的樣子。
  • 竦峙:高聳的樣子,形容山島挺立。
  • 蕭瑟:形容風吹樹葉發出的聲音,此句形容鞦風淒涼。
  • 星漢:銀河,古人常以此比喻天上的星辰。

繙譯

我曏東來到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麽波光粼粼,海島高高聳立。 林木叢生,各種草木繁茂旺盛。 鞦風吹過,海麪泛起洶湧的波濤。 日月星辰倣彿從海中陞起,銀河璀璨好像出自它的懷抱。 真是無比幸運啊!我歌頌這一切,抒發我的志曏。

賞析

《觀滄海》是曹操的一首壯麗詩篇,他以豪邁的氣概和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大海的壯濶景象,展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詩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一句,通過誇張的手法,將自己與天地宇宙相聯系,表現了他的壯志淩雲和豪情壯志。全詩語言質樸,意境開濶,充分躰現了曹操作爲政治家兼詩人的雄渾氣象。

曹操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先爲東漢大將軍、丞相,後爲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爲魏武帝。一生以漢朝大將軍、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割據政權,爲統一中國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屯田,對農業生產恢復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詩作具有創新精神,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 ► 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