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頌

堪笑我心,如頑如鄙。 兀兀騰騰,任物安委。 不解修行,亦不造罪。 不曾利人,亦不私己。 不持戒律,不徇忌諱。 不知禮樂,不行仁義。 人間所能,百無一會。 飢來吃飯,渴來飲水。 困則打睡,覺則行履。 熱則單衣,寒則蓋被。 無思無量,何憂何喜。 不悔不謀,無念無意。 凡生榮辱,逆旅而已。 林木棲鳥,亦可爲比。 來且不禁,去亦不止。 不避不來,無贊無毀。 不厭醜惡,不羨善美。 不趣靜室,不遠鬧市。 不說人非,不誇己是。 不厚尊崇,不薄賤稚。 親愛冤仇,大小內外。 哀樂得喪,欽侮險易。 心無兩睹,坦然一揆。 不爲福先,不爲禍始。 感而後應,迫而後起。 不畏鋒刀,焉怕虎兕。 隨物稱呼,豈拘名字。 眼不就色,聲不來耳。 凡所有相,皆屬妄僞。 男女形聲,悉非定體。 體相無心,不染不礙。 自在逍遙,物莫能累。 妙覺光圓,映徹表裏。 包裹六極,無有遐邇。 光兮非光,如月在水。 取捨既難,復何比擬。 了茲妙用,迥然超彼。 或問所宗,此而已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頑固,愚鈍。
  • :鄙陋,無知。
  • 兀兀騰騰:形容心神不定,無所作爲的樣子。
  • 安委:放任不管,聽其自然。
  • 修行:修煉道德或宗教信仰的行爲。
  • 造罪:犯下罪過。
  • 利人:幫助他人。
  • 私己:自私自利。
  • 戒律:宗教中的規定和約束。
  • 徇忌諱:因顧忌而違背常理。
  • 禮樂:古代社會的禮儀和音樂。
  • 仁義:儒家倫理中的仁愛與公正。
  • :全,都具備。
  • 欽侮:敬畏與輕視。
  • 兩睹:同時看到兩種不同的景象。
  • 超彼:超越常規或常人理解。

翻譯

真可笑啊,我的心,既頑固又無知。 整天無所事事,任由萬物自由發展。 不懂得修煉,也不去犯錯。 不曾幫助別人,也不爲自己私利着想。 不遵守戒律,不畏懼禁忌。 不懂禮樂,不做仁義之事。 世間的一切技能,我一樣都不擅長。 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 累了就睡覺,醒來就行動。 熱了就穿單衣,冷了就蓋被子。 沒有思考,沒有慾望,無憂無慮。 從不後悔,不計謀算,無念無慾。 人生的所有榮辱,就像旅途中的過客。 就像林中的鳥兒,棲息自如。 來去自如,不拒絕也不阻止。 不讚美,不貶低,不喜不悲。 不厭惡醜惡,不羨慕美好。 不偏愛靜室,也不遠離鬧市。 不說別人的不是,也不誇耀自己的正確。 不厚待尊貴,也不輕視卑微。 無論親疏敵友,內外大小。 無論是喜是悲,是得是失,都坦然接受。 心無二用,一切坦然面對。 不搶先求福,也不懼怕惹禍。 感應後纔有所迴應,逼迫纔會行動。 不畏懼刀劍,也不怕猛獸。 隨事物變化而稱呼,不拘泥於名字。 眼睛不被美色所吸引,耳朵不被聲音所擾。 所有的形象都是虛幻的, 男女的形態聲音都不是固定不變的。 身體和心靈無心,不受污染,無阻礙。 自由自在,任何事物都無法牽絆。 奇妙的覺悟如同圓鏡,照見內心深處。 涵蓋天地四方,無遠弗屆。 光明並非僅是光明,就像月亮倒映在水中。 取捨之間難以抉擇,更無法比較。 領悟了這微妙的作用,就遠遠超脫常人。 有人問我信仰何在,答案就是如此。

賞析

這首詩以自我調侃的方式,展現了作者超脫世俗、不拘小節的生活態度和心境。詩人的心靈像頑石般堅硬,不追求世間的功名利祿,反而以最簡單的方式生活——順應自然,隨遇而安。他不執着於修行,也不因罪惡而恐懼,只是任憑生活流轉,不做刻意的取捨。詩中的「自在逍遙,物莫能累」表達了詩人追求的無拘無束、超脫塵世的境界。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體現了道教中追求無爲而治、返璞歸真的思想。

張伯端

張伯端

宋台州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相傳神宗熙寧中游蜀,遇異人傳授丹法。嘗著《悟真篇》,授河東馬處厚。元豐中卒,年九十九。 ► 1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