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令 · 花前月下暫相逢

· 張先
花前月下暫相逢。苦恨阻從容。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 花不盡,月無窮。兩心同。此時願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
拼音

所属合集

#訴衷情令

譯文

晚上戀人相會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結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們的理由。酒醒之後,美夢斷了,花兒謝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開不敗,月亮也會升起,我們的心思也會永遠一樣。這個時候,多希望我是楊柳的枝葉,這樣就可以一直和春風相伴隨了。

注釋

訴衷情令:又名《一絲風》、《漁父家風》。正體雙調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韻,後段六句三平韻。注意不應與唐教坊曲名《訴衷情》混淆。 苦恨:甚恨,深恨。 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達更進一層的意思。 絆惹:牽纏。

《訴衷情令·花前月下暫相逢》是北宋詞人張先的一首詞。全詞從上片的悲愴沉痛轉向下片的美好期待,心靈昇華,筆力不凡,波瀾起伏,感人至深。表現了不甘屈服於邪惡勢力的美好愛情、不幸命運中心靈的高貴、聖潔和苦難人生中一對情侶的至愛情深。

賞析

詞表現了不甘屈服於邪惡勢力的美好愛情,表現出不幸命運中心靈的高貴、聖潔,表現出苦難人生中一對情侶的至愛情深,堪稱愛情詞中的千古絕唱。 全詞從上片的悲愴沉痛轉向下片的美好期待。心靈昇華,筆力不凡,波瀾起伏,感人至深。詞中用“花”、“月”的形象貫穿而成,既寫了“花前月下”的相戀,也寫了“花謝月朦朧”的愛情受阻,還寫了“花”不盡,月無窮的美好祝願。隨着花月意象所呈示的象徵意義的流轉,詞人情感精神所經歷的曲折變化也凸現出來。 起首一句緬懷昔日兩人相戀的幸福情境。花前月下相逢,原是良辰美景中的賞心樂事;但句中插入一“暫”字,便暗透出一絲悲意。次句進一步點出戀人隔絕、歡會難再的現實。“苦恨”二字疊下,足見詞人痛苦之深重。接下來“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用比興的手法,喻說愛情受阻的現實。“酒醒”,有“愁醒”之意。“夢斷”,喻往事已成空,而“花謝月朦朧”,則見證昔日美好愛情的春花已經衰謝,明月已經黯淡,竟成爲情緣中斷的象徵。“何況”二字,強調好事難成,不僅寫戀人隔絕,而詞情因之倍加悲愴沉痛。 過片以千鈞之力,從悲愴沉痛中陡然振起,將詞情昇華到一個美好的境界。“花不盡,月無窮”兩句是對偶,用比興:花不盡,是期願青春長;月無窮,是期願永遠團圓。緊接着,迸出“兩心同”,則是堅信情人與自己一樣對愛情忠貞不渝。由此可見戀人之間的離別,決非出於心甘情願,實有難以明言的隱痛,則愛情實爲橫遭外來勢力之摧殘可知。衰謝了的春花再度爛漫,而且永遠盛開;黯淡了的月亮再度光明,而且永遠團圓。這是美麗的幻境,也是美好的期願,這些要升現詞人破碎痛苦的心中,需要的正是“兩心同”這種極大的力量。如果沒有對情人無比的愛和最大的信任,是決不可能產生這種精神力量的。作者《千秋歲》詞云“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可以註解“兩心同”的深刻意蘊。“此時願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詞人把甘爲挽回春天即挽回愛情而獻身的意願,寄託結筆這優美的比興之中。 綜上,此詞通過敘寫一段橫遭挫折的愛情,表現了詞人對於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時也表現出一種美好期望不斷昇華的向上精神。宋晁補之評張先曰:“子野韻高”,乃深透之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苦恨:非常懊惱、遺憾。
  • 從容:指悠閑舒緩,不慌不忙。
  • 絆惹:牽纏。

繙譯

在花前月下暫時相逢。非常遺憾被阻礙而不能悠閑舒緩地相処。更何況是酒醒之後夢已斷,花兒凋謝明月也昏暗朦朧。 花兒不會盡落,明月也沒有盡頭。兩人的心是一樣的。這時衹願成爲那千萬縷的楊柳絲,牽纏著春風。

賞析

這首詞抒發了一種相聚短暫、離別痛苦的情感。上闋寫了相逢的不易以及分別後的淒涼之景,“花前月下暫相逢”營造出浪漫的氛圍,但“苦恨阻從容”又烘托出遺憾和無奈。“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感受。下闋則表達了對美好情感的憧憬和期待,“花不盡,月無窮”既是寫景,也是暗喻情感的長久。最後的“此時願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希望與對方緊密相連、永不分離的願望。整首詞意境優美,情感真摯,語言婉約細膩。

張先

張先

張先,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聖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遊。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 ► 189篇诗文